回族女性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壹直是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關註的話題。關於它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但至今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惠安女裝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飾因素,與當地的社會習俗、生活和生產需要密切相關。仔細觀察會發現,回族婦女服飾的顏色和款式與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相似。比如他們戴帽子,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他們的短上衣和腰飾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人喜歡穿藍色上衣和黑色褲子,顏色和雲南水族的衣服差不多。有彜族的百褶裙,繡花鞋,帽子,挎包,手鐲,手鏈。壯族和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瑤族的圖案都很像。另外,惠安女人的黑紗和頭巾有點像穆斯林的服飾。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最大的港口,有大量的穆斯林商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至今惠安還有壹個回族鄉。逢年過節,婦女們都留著蝴蝶形的發型,類似於古代百越族的徽記或圖騰,可能證明惠安婦女也與百越族有某種聯系。在這些惠安女居住的地區,也發現了壹些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如崇武坨村發現了大坨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桿、斧、陶片等古代生產生活資料。據考古分析,兩千多年前古代百越人主要生活在福建,多為閩越人。有人認為惠東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壹支,是閩南十八洞、蝴蝶洞的後裔。蝴蝶是最初的國徽,是崇拜的對象,所以惠安女裝在服飾色彩上是蝴蝶般的華麗奢華,體現在頭飾上蝴蝶圖形和蝴蝶造型的各種圖案。從少數民族服飾與回族女裝的比較中,有人認為回族女裝的主流來自南蠻集團的瑤渺部。有學者認為,崇武人是蒙古族後裔,所以惠東婦女的服飾顏色有蒙古族喜歡的顏色——綠色、黑色和藍色,如澄江漢族的頭巾。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各民族同屬中華大家庭,在服飾民俗上必然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誰先來,早就迷茫了。
至於頭飾,據說起源於明代抗日戰爭,包頭的圍巾是為了作戰方便而藏起來的,頭上插著鐵劍形的簪是為了殺敵保榮,穿黑色是為了方便夜間進攻敵人。也有說源於唐五代福建王的妃子,即惠安族“臭皇後”的服飾。各種關於頭巾起源的說法,既有歷史的,也有傳說的,耐人尋味。最靠譜的說法是,1958修建惠女水庫時,為了遮風擋雨,穿著傳統服飾的惠安婦女不得不向其他地區的婦女學習,戴上頭巾和帽子。而且惠東地區沿海風大,過去沒有植樹造林。風壹吹,天地混沌,飛沙滾滾,行人臉上火辣辣的。因此,他們戴著頭巾來防止沙塵暴。此外,惠安婦女戴在手臂上的銀鐲子和系在腰上的銀鏈,據說是母系社會解體時,婦女被男人戴上手銬的象征。根據對惠安女裝和回族婚俗的考證,惠東地區仍有史前母系社會的痕跡。還有壹個關於回族女裝的傳說,只有臍長,肚皮露在外面。有壹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當地官員下令做壹條銀帶系在女子的褲子上,同時把上衣剪短,讓銀帶露在外面。從此,佩戴銀腰帶作為財富的象征流傳下來。
綜上所述,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回族婦女的服飾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融入了民族、民間、地方、環境的特色。它們既有少數民族的特點,又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它們可以說是閩越古老習俗與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的服飾民俗產物,是研究閩越文化傳承變遷和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