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寧夏中衛之行。在銀川玩了兩天以後,心血來潮跑到了中衛。哈哈,這個中衛,可不是馳騁足球場上的中場大將。中衛,壹個位於黃河邊上的沙漠城市,這裏既有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麗,又有著塞上江南的婉約秀美。怎麽說呢?妳來就知道了。 話說從火車站出來,按照手機導航的指引,十分鐘就走到了預定的青旅。在青旅的第壹眼,就被大廳墻壁上的這張介紹所吸引,蒿子面是什麽?扁豆子?中衛的特色有意思,去請教客棧老板哪裏可以吃到?老板告訴我,出門走到鼓樓西街的路口就看到了。 沿著客棧門前的應理北街走去,第壹個十字路口就看到了這家手工面館,門面有點古色古香,招牌上的“手工面”三個字,比較吸引人。 我來的時候並不是飯口時間,但面館是正常營業的。 看前臺上的菜單,琢磨吃點啥。面館裏的人氣面條是素搟面和蒿子面,招牌是扁豆子面、羊肉蘑菇面、羊肉蒿子面等,剛進來的壹位大哥熟門熟路地點了壹晚素搟面。我得來碗有肉的面,好,今天就選25元的羊肉蒿子面套餐了。 這裏貼著壹則告示,出售純手工面條,手搟面是3元壹份,蒿子面是4元壹份。還解釋了壹下漲價原因,這個真心不過貴。本地人下班路過這裏,買上兩份面,壹頓簡單的晚餐就齊了。 墻上的顯示屏壹直在滾動播放介紹蒿子面的視頻,不覺入了神。作為壹種民間風味小吃,中寧蒿子面已有360多年的 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寧夏做官時,他的親鄰有壹部分也隨之遷移到寧夏,遷移來的親鄰主要是朱姓和萬姓,其中有幾位是宮廷中退役的禦廚,他們將蒿子面的制作技術傳給當地人,壹直流傳至今。 中寧蒿子面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蘊含著“寄托”、“祈福”等文化內涵。比如,為老人祝壽時吃的蒿子面稱為長壽面,意寓老人 健康 長壽。在新婚第二天吃的蒿子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絲不斷。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滿月)時吃的蒿子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長命百歲。在正月初七吃的蒿子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長久。在宴請貴賓或朋友相聚時吃的蒿子面叫貴賓面,意寓友誼長存。 這裏的明廚操作間,是我見到的小店裏最幹凈的。蒿子是壹種野生植物的果實,秋季捋來後曬幹磨成粉末就成了蒿面。蒿子有特殊的氣味,蒿面遇水後具有黏性,蒿子有促消化、健胃、清熱等功效。 我的面出鍋了。蒿籽面以高筋面粉、蒿面為原料,加以精鹽、蓬灰和香油以及枸杞,經過壹系列程序,以羊肉、豆腐、黃花菜等切丁制作出的湯菜,調入面碗,壹碗香氣撲鼻的蒿籽面便被端上餐桌。 我的套餐滿滿地擺了壹桌,我的羊肉蒿子面套餐,其實就是壹碗羊肉蒿子面,兩碟小鹹菜,和壹小碗羊肉。套餐的價格與單點這幾樣的價格是壹樣的。 細細的面條很勁道,有種特殊的淡淡的香味,應該就是蒿子的味道吧。大塊的羊肉是鹵過的,很入味,裏面的蘿蔔塊和豆腐丁吸飽了羊肉濃郁的湯汁,尤其好吃。 當然,應該加點這個辣椒油,它會讓這碗蒿子面的味道瞬間提升。我有時都不敢點評食物的味道,記得有部天海佑希主演的日劇《三星校餐》裏的橋段,面臨下崗的校餐女幫廚去面試 美食 體驗師,得到的評價是,對這種吃什麽都好吃的人,妳的評價沒有價值。不知道我是不是這種人,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 蒿子面 歷史 悠久,但制作工序復雜,現在的人們很少再做手工面,壓面機多方便,這樣做出的蒿子面味道差了不少。難得中衛的這家面館,還堅守這“手工面”這塊孤獨的陣地。 在離開面館時,在街上轉角處的玻璃窗,竟看到了面館師傅制作蒿子面的過程。在面粉裏摻入少許當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和面的水中加壹點當地發酵面粉時使用的堿精粉,將面和好後反復醒揉多次,搟成直徑壹米左右的極薄的面張,待煮面時將大張面折扇式的疊好,用刀切得細如粉絲壹般。
吃飽了,就去逛了,前面不遠處就是中衛的鼓樓,也是中衛最繁華的市中心了。對了,這家手工面館還有個扁豆子面,也要去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