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會把握話題作文的話題中心,以便寫作時緊扣話題。
2.掌握通過提問尋找思路的方法。
3.復習鞏固真理論證與案例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在探索中尋找思路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抓住話題作文的話題中心。
教學方法:
討論、聯想、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第壹,進口。
那場前所未有的破壞性地震至今仍讓我們心有余悸,我們還記得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妳記得妳在做什麽嗎?有什麽反應?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如果那次地震的震中在我們附近,我們現在的生活早就死了。從學生們的敘述中,我看到了壹個深刻的問題,就是中國人的危機意識很弱,所以當災難突然來臨的時候,我們會措手不及。
二、復習題。
(1)教師閱讀寫作設計,審題。
在挪威的壹個漁港,漁船返航時,漁民捕撈的沙丁魚還沒來得及出售,大部分已經奄奄壹息,只好忍痛低價處理掉。但是壹個叫漢斯的漁夫的魚都是活蹦亂跳的,人們競相出高價購買。為什麽?原來,漢斯抓到魚後,故意放了壹條鯰魚在魚缸裏跑來跑去,其他魚都慌了,四處遊走,才保住了性命。
(2)讓學生分析自己的想法,說明道理。
(3)教師的歸納方法,指明方向。
這些分析聽起來都有道理,但哪壹個是演繹的思路呢?還是都不相幹?
其實,題目作文題目中給出的案例材料就是某個道理在具體案例中的體現,作文的意圖應該是這個內在的道理。這個案例是外在的“現象”,內在的真相才是“本質”。其實判斷思想的過程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那麽,應該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呢?
下面我就教學生壹個判斷這類問題的技巧:提問——多問為什麽,壹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壹步步浮出水面的過程。
方法應用:找到本題的思路。
(1)現象:沙丁魚A——“瀕死”
原因:因為沙丁魚不活動,缺氧而死。
(2)沙丁魚B——“拯救的生命”
為什麽:
(1)因為鯰魚,從鯰魚的角度來看,鯰魚是沙丁魚的對手,所以我們看到了對手(構思)的重要性。
②為什麽鯰魚的到來讓沙丁魚“保命”?因為沙丁魚是會動的,所以我們看到了運動對生活(構思)的重要性。同時鯰魚的到來帶來了競爭,於是我們又看到了競爭(構想)。
③鯰魚存活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在哲學上,我們了解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既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內部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是主要的”。這樣我們得出壹個結論,應該是沙丁魚本身的變化導致了它們的生存。當我們在材料中扣除“恐慌”二字,就會知道鯰魚的到來讓沙丁魚感受到了危機,而正是這種危機感促使沙丁魚動起來競爭。所以,這是根本。(構思)
歸納方法:
構圖的立意就像奧運會上的射箭比賽,十環九環六環。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十環的成就。如果妳拿到了八環的分數,可能就跑題了;如果只拿到六環的分數,那很可能是題外話作文。
拓展應用:閱讀以下材料,確定寫作意圖。
二戰期間,兩個人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壹間狹小的牢房裏。他們唯壹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牢房裏壹英尺見方的窗戶。
每天早上,他們輪流走到窗前,看外面的世界。
壹個人總是悲傷地看著窗外的高墻和鐵絲網,另壹個人總是喜歡看著窗外的天空,看著鳥兒在藍天上自由飛翔。
半年後,前者因抑郁癥死於獄中;後者堅強地活了下來,直到獲救。
這個故事能激發妳哪些聯想,能給妳什麽啟發?請以“窗外的世界”為題寫壹篇文章。
第三,選材。
危機意識的重要性,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居安思危”,還有壹句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例子證明這個道理:(找學生舉例,評論,表達重點)
大自然中獅子和羚羊的故事
②日本人的危機感
(3)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徵,他不回避統治中的危機,導致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反面例子比較多:(讓學生寫下來,評論討論語言的嚴謹性)
李的故事。
(2)清朝閉關鎖國。
(三)李煜亡國案
證明這個道理的壹句名言
(1)古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等等。
②當代聯想柳傳誌:“只要妳打個盹,妳的對手就可能超過妳。”
特別註意:“危機意識”≠“危機”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把危機意識等同於危機意識,或者把危機意識等同於逆境意識。其實危機意識是人的主觀意識,危機或逆境是客觀環境,不能劃等號。我們話題的中心是危機意識,而不是外部客觀條件。
第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講如何讓題目作文準確。抓住材料表達的中心思想,通過提問來寫,是最中肯的。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好好思考,舉壹反三,事半功倍。
第五,布置作業。
(1)認真對比修改前後的範文,思考為什麽改動這麽大,吸取經驗教訓。
(2)42分以下的同學結合講解重新構思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