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貝母的功效差異

貝母的功效差異

貝母是眾所周知的咳嗽藥,還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中成藥,如川貝枇杷止咳糖漿、川貝秋驪膏等。很多患者還會去藥店買燉梨吃。常用的貝母有川貝母、浙貝母、浙貝母。雖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功能差別很大,所以買的時候要註意。微寒味甘,有潤肺之效,可多痰少用,尤其適用於肺燥或秋燥引起的咳嗽。患者的癥狀是咳嗽,伴有痰少而困難,或痰中帶血,口鼻幹燥,咽幹口渴。

這時可以選擇川貝母燉梨食用:取川貝母9-10g,加水浸泡,中等大小鴨梨1個,去梨核,將浸泡後的川貝母連同水壹起放入挖空的梨中,放入鍋中蒸1小時,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後食用。此外,還可以取川貝母3-10g,水煎服,每日1次。川貝母磨成粉也是不錯的選擇,每天1次,每次1-2g。曾有服用川貝母後出現過敏的報道,過敏體質者慎用。如果患者出現咳嗽、胸痛、惡寒發熱、咳嗽、膿痰腥臭、大便幹燥、舌紅、口幹等癥狀,應選擇浙貝母,因為浙貝母的瀉火作用強於浙貝母。而且擅長清火散結,是治療肺膿腫的良藥。浙貝母最常用的方法是3-10g,每日1次,水煎。

因此,對於風熱咳嗽伴有咳嗽、咳痰不利、痰黃黏、口幹口渴、舌苔紅的患者,川貝母和浙貝母均可選用。川貝母藥性溫和,氣味淡,更適合年老體弱者食用。對於體熱旺盛的兒童和青少年,浙貝母是最佳選擇。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如川貝母、川貝母、甘肅貝母、川貝母的幹燥鱗莖。前三種根據性狀不同分別稱為“松殼”和“青殼”,後者稱為“爐殼”。

川貝母:【性狀】珠母貝呈圓錐形或心形,高3-10mm,直徑3-10mm,表面似白色。頂部尖,少數鈍圓,底部平坦,中間略凹光滑。有2個不同大小的外部刻度。大的緊貼著小的,頂部是封閉的。裏面有圓柱形的心芽和1-2的小鱗片。硬而脆,斷面呈白色,有粉末。氣微,味苦。

貽貝:扁圓形或圓錐形,卵圓形,高4-14毫米。直徑4-16mm,表面黃白色。外層鱗片有2片花瓣,大小相近,相對折疊,頂端開裂,內部有2-3片小鱗片。無氣,味微苦。

爐殼:長圓形錐體或卵圓形錐體,長圓形,高7-25毫米,直徑5-25毫米,表面白色或淺棕黃色,部分有黃褐色或褐色斑點,2個外鱗片,大小相似,頂部有裂紋或稍尖,底部稍尖或鈍。輕微的呼吸和苦味。

最重要的是,最好是固體,粉狀和白色。

湖北貝母:扁圓形或圓錐形,高8-23毫米,直徑7-35毫米,表面白色至黃白色。頂端鈍圓至平或尖,基部平,中間略凹,有根痕,光滑。外層鱗片2枚,大小不壹或相近,大的呈心形,相互擁抱,多數頂端開裂,內部有1-3個心芽和小鱗片。硬而脆,易破碎,橫截面呈白色,粉狀,稍有氣體,味苦。

最重要的是,最好是均勻、飽滿、白皙、有粉感的。

川貝母:【性狀】圓錐形或橢圓形,高4-12mm,直徑4-8mm,表面淡黃或黃褐色。頂部鈍尖,基部有許多鱗片和芽,壹般有縱向的溝紋從基部延伸到頂部。堅硬,不易破碎,斷面膠體。氣微,味苦。

最好是均勻、飽滿、白色、粉狀的。

貝母的名稱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國藥。陶弘景稱之為“形似珍珠,故名貝母。”後來在《本草綱目》中又分為川貝和浙貝兩種。由於療效顯著,貨源短缺,規格較多,市場上假冒偽劣品種很多。識別方法排列如下。1.松北:因為以前分布在四川省松潘縣附近,所以叫松北。本品為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 ~ 0.8厘米,直徑0.3 ~ 0.9厘米。因其形似豆子、珍珠,故又稱“珍珠貝”、“米貝”。表面是白色的,外面有2層鱗片。大花瓣緊貼小花瓣,未覆蓋的部分呈月牙形,俗稱“抱月”;有1 ~ 2圓柱形心芽或小鱗片,頂端略尖;頂部封閉,略尖或鈍,底部平坦,略凹,中央有鱗莖盤,偶見殘留須根,俗稱“蒜斑”或“蒜蒂”。質地硬脆,斷面白色,粉質豐富。氣微,味苦。

2.清北:因曾分布於四川省青川縣附近,故稱清北。該產品呈扁圓形,

身高0.4 ~ 1.4厘米,直徑0.4 ~ 1.6厘米。外層的兩塊鱗片大小形狀相似,相對相擁,頂部形成空隙。鱗片瓣內有2 ~ 3個心芽和小鱗片,還有細圓柱莖,底部鈍圓。氣微,味苦。

3.爐殼:因分布於劍爐而得名。本品呈長方形錐狀,高0.7 ~ 2.5厘米,直徑0.5 ~ 2.5厘米,為川貝母中最大者。外觀為白色或黃褐色,有的有褐色斑點,俗稱“虎皮斑”。外面兩個鱗片大小差不多,頂端形成壹個略尖的缺口,裏面有小鱗片和心芽。質地不如後兩種川貝母堅實,切面粗糙。氣微,味苦。據報道,我國有數十種貝母屬植物的鱗莖被用作貝母藥材。有的已列入部頒標準,如湖北貝母;有些已在藥典中設立,如平貝和易貝。識別點如下。

1.湖北貝母:為百合科湖北貝母的幹燥鱗莖,又名湖北貝母。本品扁圓球形,高0.8 ~ 2.2厘米,直徑0.8 ~ 3.5厘米。表面白色至淺棕色,外層有2片鱗片,厚,略呈腎形,或大小不壹。大花瓣緊貼小花瓣,頂部閉合或開裂。裏面有2 ~ 6片鱗片和幹莖。基部內陷呈巢狀,表皮淺褐色,殘留少量須根。外側單瓣鱗葉錠狀,長2.5 ~ 3.2厘米,直徑1.8 ~ 2厘米。酥脆,斷面白色,粉質豐富。輕微的呼吸和苦味。

2.貝母:百合科貝母的幹燥鱗莖。大部分商品來自種植,主要產於東北。本品扁圓形,形似算盤珠,高0.5 ~ 1厘米,直徑0.6 ~ 2厘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外層有兩層鱗片,豐滿,大小相近或較大,相互環抱,頂端略平或略凹,微裂。中心鱗片小,堅實易碎,富含粉末。平貝和川貝最大的區別是,平貝比較大,扁而不圓,往往顏色不白,味道苦澀。小粒扁殼用於填充松殼,直徑僅0.5cm左右,圓錐形,形狀似松殼,但頂部為圓形,鱗片兩瓣大小也相差極大,但小鱗片僅如米粒,僅出現在中部,基部不多(不像松殼雙臂中的月亮形狀)。它嘗起來很苦。

3.烏梅:百合科新疆貝母或苦貝母的幹燥鱗莖。新疆貝母扁圓形,高0.5 ~ 1.5厘米。表面潔白光滑。外部鱗片為2瓣,新月形,厚,大小相近。頂部平裂,基部鈍圓,內有1大鱗片、殘莖、心芽。硬而脆,斷面呈白色,有粉末。本品常與貽貝混在壹起,要註意鑒別。貝母呈圓錐形,較大,表面略粗糙,黃白色。外面的鱗片是心形的,大的,或者幾乎壹樣大,而且是緊握的。頂部略尖,裂縫少,底部略凹陷。常見的川貝母偽品有川貝母、東貝母、草貝母,鑒別要點如下:

1.川貝母:本品為扁圓形,直徑約65438±0cm。表面呈白色或微黃色。外層鱗片多,厚,螺紋狀,頂端開裂。中間有小鱗片和心芽。切片呈白色粉末狀。氣微,味苦,有毒。

2.川貝母:本品為扁圓形,直徑1 ~ 2.5 cm,高1 ~ 1~2.5cm,表面似白色,外層兩鱗片厚而內卷,中央有2 ~ 3片皺縮的小鱗片和幹莖。堅實易碎,易破碎,切面呈白色,粉狀。輕微的呼吸和苦味。

3.貝母草:鱗莖主要產於川滇,即山慈菇、麗江,俗稱貝母草。取貝母時發生意外導致死亡。球莖為短圓錐形,高1 ~ 1.8 ~ 2厘米,直徑0.8 ~ 2厘米。球莖頂部呈錐形,底部呈臍狀凹陷或截頂狀。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光滑;壹側具有從底部延伸到頂部的縱向凹槽。斷面堅硬、有角質或略呈粉狀,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麻,毒性大。

綜上所述,貽貝和貽貝的明顯區別是:貽貝的兩個鱗片大小相差很大,貽貝大小相近;爐殼最大,呈長錐形,色黃白相間,或稱“虎皮斑”。川貝母以質地堅實、粉末飽滿、色澤潔白為佳。另外,川貝母、貝母有毒,要特別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