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景輝路、小光路、中山路沿線的素食餐廳最受歡迎。人家剛吃飽,還對大魚大肉情有獨鐘。往往是長輩帶我們去素食餐廳。“菜根香”是最早紮根於廣州的素食餐廳之壹。雖然是“三板斧”煎、炸、燜,但素蝦、素蟹、素鮑魚栩栩如生的樣子,還是讓我們大飽眼福。
目前素食餐廳越來越紅火。
後來素食館跟風,越開越多,價格也降了。做法還是老樣子,大家漸漸沒了興趣,任其自生自滅。當時在素食者的圈子裏,小北路上的“宋風餐廳”曾經風靡壹時,因為它加入了甜、辣兩種口味,讓素菜有了壹點新意。農林下陸還開了壹家“綠色田園素食”,主要以西式素食為主。素牛排、素雞排、素甜品,都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幸的是,對於素食者來說,他們沒能繼續經營下去是壹個遺憾。
非典之後,人們重新關註健康飲食,清淡飲食成為主流。這時候廣州食客的嘴已經被師傅們教的很挑剔了,材料僅限於豆制品、菌類、果蔬等素食。新壹輪的競爭在於味道!象形是最基本的,重點是介紹新的烹飪方法。川味白開水,日式芥末,冬季燒烤,家常湯,都是報國利誘天下。
現在的素菜變得豐富多彩,人們從刻意的吃,刻意的吃,變成了在家吃素。現在流行的素菜分為外賣盒飯、外賣點菜、自助餐、火鍋,形式多樣。多年的經驗教會了素菜壹個技巧:保鮮。
素食火鍋:“丸子”和“肉片”落入湯鍋
當我第壹次品嘗素食火鍋時,沒有人相信它是素食的。看看鍋裏,有近10種奇數的“肉料”:牛肉丸、貢丸、豬肉丸、蝦球、墨魚切片的小貢丸,外表不好看,但吃起來最美味。原來除了大豆纖維,猴頭菇片也摻了進去,湯鍋底部濃郁,味道特別鮮。
鍋的材料都是素的,鍋底應該是比較講究的。這裏的素食鍋底是老火湯,當然湯料都是素食。素食湯底主要有三種。當歸山妖湯是常見的材料,屬於清補涼的範疇,最適合打鍋。五行湯比較特別,裏面有五種蔬菜或者菌類:蘿蔔葉、胡蘿蔔、牛蒡、白蘿蔔、蘑菇。雖然是老火湯,但是味道很清爽,比較適合夏天喝。還有壹種“大補湯”,裏面含有很多補氣補血的藥材。它太強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消化的。
自助晚餐:少吃熱菜和小吃。
有壹次,壹個朋友說要帶我去吃素食自助餐。腦海裏立刻浮現出壹堆土豆豆腐瓜果。看中山八路的“水雲天”時發現,如今的素菜可豐富了,從爆炒熱菜到清蒸小吃,應有盡有。店裏的師傅說,現在每壹款素菜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素食要營養均衡,最好少吃多種。
最吸引我的是廣東茶館風味的蒸籠和點心。熱氣騰騰的蒸籠裏,有椒圈螺螄、三絲豆腐腦卷、蒸餃、芋頭。讓我非常驚訝的是,竟然還有白雲和雞爪!看起來栩栩如生,吃起來爽口,還有淡淡的雞汁味。就連壹位吃素多年的老奶奶也感到驚訝,稱贊“雞爪”的味道和形狀,讓她“不敢吃”。壹般茶館都有小吃,這裏幾乎都有。素食蛋撻很受歡迎,沒有留雞蛋,但是用類似奶油黃醬的醬料調制,味道可以和真蛋撻媲美。
炒熱菜有酸甜辣,主料是素制品和蔬果。從冒泡的暖窩裏夾起壹塊“水煮牛肉”,又紅又辣的湯順著“牛肉”的紋路流下來,很有“進攻性”。素肉金針菇花了點手工,把素肉裹在蘑菇裏,吃起來外涼內軟,味道還不錯。除了肉類,還有壹些素食的牡蠣、鴨子和海鮮,可以做成串,也可以在關東煮。可以拿起來串串吃!冬天怕冷的話,現在可以做壹些“熱菜”,服務員會站在炒菜櫃臺等著。炒菜的時候,別忘了嘗嘗“餛飩”。裏面的肉末很軟,裏面都是肉湯,可以很混亂。
在外面賣吃的:爆炒燉菜?h、被別人節儉
為了方便素食者,有素食餐廳也提供大量出口菜肴。豆腐,家常菜配菜的首選,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如餐桌式肉醬豆腐,江浙五味豆腐,荷花香鮮豆腐,蘑菇味蘑菇豆腐。素食廚師說,吃素是個大問題。入冬後,可以用壹種“刺激性”的烹飪方法,比如燉、扣、煮、椒鹽等。蠔油海參不僅形狀相似,烹飪時還用鮑魚汁燉煮。上來就用鮑魚汁調味。咬下去之後,肉是有層次的,海參的皮是黑滑的,而海參的肉有點軟膩。“鮮味三文魚”肉色鮮嫩,蘸蠔油和醬油食用。
當然,作為外來菜,幾元錢的盒飯是少不了的,這是素食者的日常膳食。由於天氣寒冷,看起來像“糯米雞”的荷葉包裹的香噴噴的素飯正在出售。用的材料極其簡單,但是米飯很好吃,吃起來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