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黑加侖子,學名叫黑茶藨子(學名:Ribes nigrum L.)。
落葉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暗灰色或灰褐色,幼枝褐色或棕褐色,具疏密不等的短柔毛;芽長卵圓形或橢圓形,具數枚黃褐色或棕色鱗片。葉近圓形,基部心臟形,上面暗綠色,下面被短柔毛和黃色腺體;葉柄具短柔毛,偶而疏生腺體。花兩性;總狀花序下垂或呈弧形;花序軸和花梗具短柔毛;苞片披針形或卵圓形;花萼淺黃綠色或淺粉紅色;萼筒近鐘形;萼片舌形;花瓣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果實近圓形,熟時黑色,疏生腺體。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歐洲、原蘇聯、蒙古和朝鮮北部也有分布。生於濕潤谷底、溝邊或坡地雲杉林、落葉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下。
黑茶藨子果實富含多種維生素、糖類和有機酸等,尤其維生素C含量較高,主要供制作果醬、果酒及飲料等。
中文學名
黑茶藨子
拉丁學名
Ribes nigrum L.
別稱
黑加侖、黑果茶藨、旱葡萄、茶藨子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形態特征
落葉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暗灰色或灰褐色,無毛,皮通常不裂,幼枝褐色或棕褐色,具疏密不等的短柔毛,被黃色腺體,無刺;芽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 (3) 4-7毫米,寬2-4毫米,先端急尖,具數枚黃褐色或棕色鱗片,被短柔毛和黃色腺體。
葉近圓形,長4-9厘米,寬4.5-11厘米,基部心臟形,上面暗綠色,幼時微具短柔毛,老時脫落,下面被短柔毛和黃色腺體,掌狀3-5淺裂,裂片寬三角形,先端急尖,頂生裂片稍長於側生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粗銳鋸齒;葉柄長1-4厘米,具短柔毛,偶而疏生腺體,有時基部具少數羽狀毛。
花兩性,開花時直徑5-7毫米;總狀花序長3-5 (8) 厘米,下垂或呈弧形,具花4-12朵;花序軸和花梗具短柔毛,或混生稀疏黃色腺體;花梗長2-5毫米;苞片小,披針形或卵圓形,長1-2毫米,先端急尖,具短柔毛;花萼淺黃綠色或淺粉紅色,具短柔毛和黃色腺體;萼筒近鐘形,長1.5-2.5毫米,寬2-4毫米;萼片舌形,長3-4毫米,寬1.5-2毫米,先端圓鈍,開展或反折;花瓣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3毫米,寬1-1.5毫米,先端圓鈍;雄蕊與花瓣近等長,花藥卵圓形,具蜜腺;子房疏生短柔毛和腺體;花柱稍短於雄蕊,先端2淺裂,稀幾不裂。
果實近圓形,直徑8-10 (14) 毫米,熟時黑色,疏生腺體。花期5-6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據文獻記載,中國東北地區另有1種烏蘇裏茶藨子(學名:Ribes ussurienseJancz.), 此種和黑茶藨子相近,區別在於烏蘇裏茶藨子的花蒼白色或帶黃色,萼片直立,疑兩者為同物異名,因未見模式標本,也未采到標本,暫時無法解決。
產地生境
產於黑龍江(大興安嶺、齊齊哈爾、哈爾濱、阿城、尚誌、海林)、內蒙古(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旗、喜桂圖旗)、新疆(哈巴河、阿勒泰、阿爾泰、青河、福海)。歐洲、俄羅斯、蒙古和朝鮮北部也有分布。生長習性喜光、耐寒。生於濕潤谷底、溝邊或坡地雲杉林、落葉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下。適宜在中國北方寒冷地區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