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兩名外國遊客只好交了2000多元才得以脫身。此事之後在網上發酵,被稱為“青島大蝦事件”。
2065438+2007年7月,著名編劇質疑趙主演的《楚喬傳》播出數據的真實性,壹時間引發熱議。汪海林有句名言,“世界上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應該看壹遍《楚喬傳》。”。
2020年,有不太忙著看的網友,把趙近幾年所有主導劇的總播放量數據發給了,讓他長見識了。
的坦率言論再次引起了球迷趙的不滿。
有粉絲吐槽汪海林的身份,有粉絲諷刺汪海林想蹭熱度(壹看就是老粉絲圈),還有粉絲給了汪海林和吃瓜群眾壹個計算網上“科普”電視劇播放量的方法。
在粉圈的強大攻勢下,敢於發聲的汪海林被“慫”了,做了解釋聲明。看來真的很難壹拳打敗四手,再大的編劇也怕小粉絲。
對這件事,作者的看法是:
首先,不同的計算方法引起爭議
說實話,我沒看懂趙粉絲科普的“網絡點擊量計算公式”,但我心裏有自己的衡量標準。
以《楚喬傳》484億播放量為例。壹般來說,有兩種計算播放量的方法是我們經常能理解的:
壹個是全套訂閱數據,和訂閱整本書的網絡小說是壹樣的,就是有多少人訂閱了全套《楚喬傳》?顯然,484億永遠不可能是這個數據,全國人民不可能訂閱30多套楚喬傳。
二是單集訂閱數據,和網絡小說單章訂閱壹樣,就是壹個* * *,有多少單集訂閱。《楚喬傳》67集,484除以67大概是7。也就是說,如果484億人訂閱了單集,就意味著7億人訂閱了楚喬傳全套。雖然這個數據理論上是可能的,畢竟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世界上10%的人讀楚喬傳也不是不可能,但實際上...
問題是,如果不是按照整套認購或者單套認購來計算的話,應該按照什麽標準來計算?就像網絡小說,不按照整本書或者單個章節訂閱,還能買十個字嗎?
好吧,退壹步說,不按付費訂閱數,還包括壹個人看了好幾遍的,484億這個數字同樣不可思議。如果壹個人看七遍《楚喬傳》,也需要654.38+0億人。
所以只能理解為粉圈有壹套計算方法,視頻網站有壹套視頻網站的計算方法,但他們的計算方法大概和大眾的壹般認知有很大的不同。
這就好比,海鮮燒烤店的老板理解的是海裏抓的大蝦按照壹只38元賣,而普通消費者理解的是大蝦按照壹份或者壹盤38元賣。賣大蝦的堅持要吃大蝦按照自己的計算方法支付消費金額,難免會產生糾紛。
所以關於趙的電視劇播放量,粉圈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以為代表的大眾也有自己的常規計算單位。如果粉圈要汪海林和公眾以他們的計算單位為標準,自然會引起爭議。
最後,趙成了賣蝦的,成了吃蝦的。
二、文字遊戲的意義是什麽?
汪海林《承認懦弱》中有壹段話:好數據是好事,但不要誇大...團隊或者粉絲,不要幫演員鬧事。演員自己也要客觀對待這些數據,專註於自己的作品。
汪海林的話說的很到位,作者也相信《楚喬傳》的播放數據壹定是比較好的,但是誇張的數字和宣傳其實對明星和作品本身都是弊大於利的。
誇張的數據只能讓粉圈沾沾自喜,反而會讓路人反感。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更多的觀眾喜歡的是作品本身。好看的電視劇才是王道。就算妳用冠冕堂皇的數據騙人家吃壹次瓜,電視劇不好,他還能捏著鼻子追67集嗎?
就像青島的大蝦,燒烤店老板可能壹夜暴富,但長此以往,損害的不僅是自己,還有青島乃至山東省的旅遊招牌。
不過,話又說回來,或許冠冕堂皇的數據並不是趙及其團隊的初衷,而是江湖中的潛規則。如果妳不這樣做,妳就做不到。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這種對浮誇數據的追求在娛樂圈特別流行。僅舉幾個例子,鹿晗曾經有壹個動態獲得上億評論,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李淑昕曾獲得數千萬次轉發,創造了壹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娜娜就更不用說了,社交平臺上的粉絲數已經達到上億,也創下了紀錄。
我真的不明白,這種冠冕堂皇的記錄有什麽意義,明明就是刷量?是不是因為妳創了記錄,不喜歡妳的人才會喜歡妳?恐怕會讓更多人轉黑。
歸根結底,這些冠冕堂皇的數據PK的最終作用只是壹種自我滿足。
所以筆者壹直堅持粉圈可以自圓其說,但是請把妳自圓其說的話和數據限制在粉圈的範圍內,拿到公眾平臺上曬曬。除了羞辱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不是,主播帶貨很火,於是有人想出了這樣壹個數據:“在Viya的壹場直播,可以吸引1.1億人同時在線!”哦,天哪,我不覺得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