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i luwak的由來和起源kopi luwak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貓屎咖啡,是指咖啡豆經過果子貍的消化和排泄後,經過多道工序生成,咖啡豆在果子貍體內經過胃酸發酵後會產生獨特的味道,因此而得名。貓屎咖啡起源於印度尼西亞,是當今賣得最貴的咖啡之壹。每磅價格高達幾百美元,折合人民幣幾千元。
果子貍不僅吃水果,還吃新鮮的咖啡豆。雖然咖啡豆在果子貍的胃裏會經歷胃酸和腸道細菌的化學變化,但是它們的腸胃系統無法分解咖啡豆,所以最終會被排出體外。麝香貓排泄出來的咖啡豆,剔除劣質,多次清洗,最後反復暴曬,蒸發掉咖啡豆中多余的水分,每壹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做到了麝香貓。
煮過的咖啡魯瓦克,有人形容有點巧克力香氣,有人覺得很酸,咖啡愛好者對它的看法大相徑庭。有人視其為頂級聖品,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個噱頭,但無論如何,kopi luwak已經成功獲得了人氣。
貓屎咖啡1的沖泡方法。建議妳使用專業的冷風壺(虹吸式)沖泡貓屎咖啡,而且壹定要使用專業的工具,否則上好的貓屎咖啡就浪費了;
2.在鍋中加入160-180ml純凈水;
3.然後加入17g咖啡粉,約2湯匙咖啡,直到水沸騰,用扁竹片輕輕壓下凸起的咖啡粉,不要攪拌。攪拌後的咖啡會有非常明顯的苦、酸、澀的味道。
4.水溫建議為96度,水壓設定為9-10atm。當水燒開約1分鐘,45秒到2分鐘時,應迅速移離火源,用冷濕布反復擦拭玻璃,使其迅速降溫,這樣煮出的咖啡會迅速倒掉,呈現大量金黃色泡沫,能達到極致風味。
補充:貓屎咖啡的香氣比普通咖啡更容易流失。為了保持風味,咖啡豆要單獨包裝,然後註入氮氣,防止咖啡豆氧化。制作過程復雜嚴謹。如果妳想享受貓屎咖啡的真正味道,就不要加糖或牛奶。
咖啡豆基礎知識1。咖啡從哪裏來?
咖啡樹是屬於茜草科的常綠灌木或樹。成熟的咖啡漿果看起來有點像小櫻桃,漿果中含有壹對種子。種子可以通過陽光照射或水洗處理成為生咖啡豆。經過烘焙等步驟,就可以做熟咖啡豆了。研磨後,它們可以被沖泡成咖啡。
通常咖啡豆適合生長的區域是在北回歸線之間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咖啡地帶”。中南美洲、阿拉伯、東非、南亞、大洋洲都在這個區域。而且高山地形的國家也能產出好的咖啡,因為咖啡適合種植在海拔1000 ~ 2000米的山坡上,這需要充足的降雨量,但又不能太潮濕。最好是白天陽光溫和,傍晚有雲飄,晚上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但也不算太低。
2.咖啡豆如何命名?
咖啡樹主要分為阿拉比卡咖啡和羅布斯塔咖啡。羅布斯塔樹咖啡豆形狀圓而直,口感差,價格便宜,多用於制作罐裝或速溶咖啡。阿拉比卡咖啡豆呈橢圓形,凹槽呈鋸齒形,口感層次豐富,所以種植園咖啡大多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
雖然是同壹個阿拉比卡咖啡樹,但是由於天氣和土壤的影響,在不同的地方種植會有完全不同的風味。所以專家們習慣用香味濃郁的地方或重要集散地來命名咖啡豆,如曼丁、藍山等。曼丁是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上等咖啡豆,之所以被廣泛使用,是因為當地人種的名字叫曼丁,而藍山咖啡是指加勒比海牙買加的藍山地區。
咖啡豆的生產過程從咖啡樹上摘下來的果實必須經過處理才能烘焙成咖啡豆。處理方法通常是因地制宜,大致可以分為水洗和日曬兩類。比如中南美洲的山區沒有寬闊的地形,通常采用水洗,而在陽光充足、土地遼闊的非洲,大多從曬太陽開始。
1.水洗型
將收獲的咖啡果實放入流動的水槽中,除去漂浮在水面上的不良果實後(如圖1),將果實撈起放入脫皮機中去皮(如圖2),將去皮後的果實放入水槽中,篩選出漂浮在水面上的不良果實,這樣去皮後的咖啡豆會附著粘液, 所以需要浸泡壹晚進行發酵來分解水中的粘液,然後用清水擦洗幾次,直到果肉不粘為止(如圖3)
圖1:水分離
圖2:脫殼
圖3:發酵
圖4:曬幹
2.陽光照射
把咖啡果攤在太陽下,每2小時翻壹次果,太陽下就均勻了。根據日照程度壹般需要2 ~ 3周左右。當果實含水量低於12%時,可以去殼。曬幹的咖啡豆去殼時,皮和果肉的外膜可以壹次性去掉,去殼的咖啡豆就完成了,其果味比洗的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