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有不同的祛濕作用。妳吃對了嗎?

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有不同的祛濕作用。妳吃對了嗎?

潮濕通常誘發幾種情況,如肥胖、口臭、慢性咽炎、前列腺炎、頑固性濕疹、慢性蕁麻疹、關節炎、婦科炎癥、腳氣、反復咳嗽、頭暈、失眠、痤瘡等。前期的表現感覺不出來。經過幾年、十幾年的發展,侵害了皮膚、脾胃、腎臟、關節、經絡、肺...最後歸納出各種情況。

眾所周知,祛濕最好的食物是青稞。

白草薏苡仁的祛濕功效在古代就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能健脾胃,潤肺清熱,祛風除濕。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長期服用可治濕痹、益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使人強身益氣。

薏苡仁營養價值高,被譽為‘世界禾本科之王’。

薏米可食用,味道類似大米,易消化吸收,可煮粥或煲湯。夏秋冬瓜煮湯,可隨餐食用,清熱利濕。

薏米因其營養豐富,是久病後身體虛弱和病愈的老人、孕婦和兒童的良藥,可經常服用。無論是用於滋補還是治療疾病,效果都很溫和,微寒不傷胃,益脾不滋補。據悉,薏苡仁治療成分薏苡仁酯不僅具有滋補作用,還是壹種抗癌劑,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可用於胃癌和宮頸癌。

除了薏苡仁酯的上述作用外,薏苡仁根中所含的薏苡仁醇還具有降血壓、利尿、解熱、驅蛔蟲的作用,適用於高血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蛔蟲病等。

因加工方法不同,分為生薏米、炒薏米、麩炒薏米,功效不同。

1,生薏苡仁

利尿祛濕、除痹止痛,用於小便不利、腳氣、風濕性關節痛。但生薏苡仁藥性偏寒,不宜長期服用。

2.炒大麥

炒薏苡仁是取幹凈的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黃,鼓起時取出,放涼,微焦,微香。

然後曬幹,也就是炒薏苡仁。炒後薏苡仁藥性趨於平和,健脾利濕的作用更好。人少動,吃得多,愛熬夜,暴飲暴食,生活壓力大,容易引起脾虛濕盛,出現頭暈、體重、四肢酸痛、舌苔厚膩等癥狀。這時候可以選擇吃炒薏苡仁,健脾利濕。

3.麩炒薏米

用麥麩炒藥,也就是用麥麩炒薏苡仁。鍋熱後撒入麥麩,用量為薏苡仁的十分之壹。加熱至冒煙時,加入幹凈的薏苡仁,翻炒至表面黃腫,取出,篩去麥麩放涼,有微微的香氣。根據中藥炒香程度的不同,這種香氣可分為黃炒、焦炒和炭炒。炒黃是指用文火炒至藥材固有的香氣,或脹爆時。炒黃可以緩解藥物的過度偏性,同時散發香氣,也有理氣解郁的作用。

壹方面平復藥性,壹方面增強健脾的功能。麩炒薏苡仁的健脾效果優於炒薏苡仁。所以如果妳脾虛,經常腹瀉,吃的少,胃脹,可以用麩皮炒薏米,效果會更好。

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可以治療脾虛泄瀉。他們經常煮薏仁湯,但是沒有效果。這是因為用的生薏苡仁是涼的。如果用炒過的薏米煮粥或者喝壹勺茶,效果會很明顯。麩炒比單純炒薏苡仁更能健脾。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不足,飲食不當,運動少,脾虛濕盛。要祛濕養心,健脾胃。將薏米、紅豆磨成粉,意在使其有效成分被人體充分吸收,同時又不對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1,不要加米。

千萬不要加米煮大麥和紅豆。因為大米生長在水中,含有水分,又濕又粘,所以大米煮的時候會變厚。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不含水分,所以不濃,湯也很清。中醫正是利用了它的清性來祛除人體的燥濕。壹旦加了米,就相當於加了水分,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口感更好,但是紅豆薏米都因為那壹把米浪費了,效果完全沒用。

2、壹定要煮。

薏米和紅豆本身就很硬,煮的時間很長。如果不煮,營養和藥性就出不來,自然也就沒有祛濕的功效。

3.選擇紅小豆

註意,中醫裏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養心,赤小豆有顯著的祛濕、利尿、消腫、健脾胃的功效。

生薏米雖然祛濕好,但是太涼了。如果直接煮,會傷脾。脾負責運送濕氣。脾受傷了,濕氣就蒸發不出來了。越想祛濕,越濕。生薏仁的清熱祛濕作用強於熟薏仁,熟薏仁的健脾作用強於生薏仁,益胃,治脾虛泄瀉,適用於各種體質。

很多人會犯“祛濕不健脾”的錯誤。脾和濕氣是“好朋友”。如果脾虛,濕氣就會增加,濕氣重就會導致脾虛。所以祛濕需要同時健脾。

炒鍋涼了,把薏米放進去,然後小火翻炒。壹定要註意火候,不然炒完效果會更差。煮粥前最好炒薏米。炒薏苡仁比生薏苡仁藥性更溫和,祛濕作用更強。煮粥的時候,把炒好的薏苡仁和紅豆提前用溫水泡兩個小時,沒泡就多煮壹個小時。

①提前將紅小豆、薏米用溫水浸泡兩小時。

②壹次性補充足量的水,加入適量的薏苡仁和紅豆。

(3)第壹次水燒開後,關火悶半小時。

(4)然後大火,燒開,再關火半小時。

⑥然後,就可以出鍋吃了。

(註意:不要偷偷加糖才好吃,糖是濕氣的重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