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的起源,壹般有兩個版本:壹是始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早在春秋時期,皇帝就開始在這壹天崇拜月亮和拜月。後來,貴族官員和學者也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第二,中秋節的來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農民們把“中秋節”當作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天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間的壹天,所以人們把中秋節定在農歷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最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是,嫦娥痛恨丈夫後羿的薄情寡義,從太後那裏偷走了她想要的長生不老藥,在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飛上了天,在月亮上建了壹座宮殿,成為了月宮之神。後羿非常後悔。每年的8月15日夜,他都祈求妻子重返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聚,由此產生了祭月祈福團圓的文化習俗。

中秋節是向月亮獻祭的習俗。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西瓜必不可少。西瓜應該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照。全家人壹個個拜月,然後主婦切月餅。切人首先要算全家多少人,家裏多少人,外地多少人,妳壹定要數。不能多切,也不能少切。大小應該是壹樣的。如果家裏有孕婦,多剪壹個。

拜月。不是祭祀月亮時的拜月。這種習俗起源於北宋首都。那天晚上,城裏所有的人,男女老幼,都要穿上大人的衣服,捧著糧食,插香燒香。拜月表達了他的願望,並祈求月神的保護。傳說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年輕時對拜月很虔誠。長大後,她成為了壹名品質超群的宮女,卻不被寵愛。某年八月十五日見月,天子在月下見她,覺得她很美,後來立她為皇後。拜月中秋節的習俗由此而來。因為嫦娥在月中以美麗聞名。因此,少女拜月希望“長得像嫦娥,有壹輪明月”。

賞月吧。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關於月亮的美麗句子。宋、明、清三代朝廷和民間的活動都相當大。中秋節月亮升起的時候,桌案上會擺上月餅、石榴、棗和其他水果。拜月之後,全家人圍坐在壹起,邊吃邊聊,壹起賞月。現在,拜月傳統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去月球。曾幾何時,在江蘇的中秋之夜,女人們常常會出去玩,或互相拜訪,或壹起去佛寺,或舉行盛大的文化活動,甚至玩到烏鴉落幕。

這個習俗在當地被稱為“月球漫步”。上海的習俗和江蘇差不多,只不過女人在中秋晚上出去玩至少要過三座橋,所以也叫“走三座橋”。

吃月餅。我國人民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有句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的月餅又甜又香。“月餅代表團圓,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從元末流傳下來的。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嚴查,消息傳遞非常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分別送到各地的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當天,所有的叛軍紛紛響應,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

消息傳來,朱元璋喜出望外,趕緊傳下了日本詔書: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把當年開戰時暗中發消息的“月餅”作為時令餅送給大臣們。

月餅最初是在家裏制作的,清代袁枚與園方的菜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近代有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致:餡料精致;外形美觀;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譚印月”等。月亮的圓預示著人的團圓,餅的圓預示著人的永生。用月餅表達思念家鄉親人的心情,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作為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以聯絡感情。

註意潮水。“知玉兔甚圓,九月已霜寒。發消息關上門關鑰匙,夜潮留月。”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觀潮》這首詩。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發》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明代朱廷桓的《補武林往事》和宋吳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這兩部書中壯觀的觀潮場面表明,中秋節觀潮在宋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點亮燈。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壹派美景。但人們並不滿足,於是有了燃燈助月的習俗。在湖廣壹帶,習慣在塔上疊瓦,在塔上燒燈。在江南,有制作燈籠的習俗。在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為盛行。今天,周雲金和何在他們的文章《閑說四季》中說:“廣東的燈籠最盛,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用竹條紮燈籠。制作水果、鳥獸、魚蟲和‘慶中秋’字樣,並在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用繩子綁在竹竿上,樹高在瓦檐或梯田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財宅掛燈可高數十尺,家人聚在燈下暢飲;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也是自得其樂。這座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似乎自古以來,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在規模上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偷菜求郎。在臺灣省,有未婚女子在中秋節晚上“偷菜討夫”的習俗。那個裝飾漂亮的女人踩著月光,從別人的菜園裏偷洋蔥和蔬菜。偷它說明她能遇到如意郎君。所以臺灣省有“偷洋蔥嫁好老公;偷吃,嫁個好老公。”

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