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芙蓉樓送辛漸》。
? 2.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教學重點: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芙蓉樓送辛漸》。
? 教學難點:
?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教學過程
? 壹.談話激趣,導入揭題。(預設3’)
? 師:現在大家已經是三年級了,我相信大家壹定積累了很多古詩,誰願意來展示壹下自己,背誦壹首古詩。(兩三位同學。適當點評。)
?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詩在唐朝已經是鼎盛時期,類別有很多,有寫景的《詠柳》,有抒情的,也有邊塞詩,有誰能背誦壹首邊塞詩嗎?
? 在盛唐時期就有壹位擅長寫邊塞詩的詩人,叫王昌齡。他不僅擅長寫邊塞詩,他還擅長寫其他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壹首王昌齡寫的詩。跟老師壹起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 二、初讀古詩,感知內容。(預設20’)
? 1.解析試題
? 師:“請妳自己讀壹讀詩的題目,想壹想,說壹說妳從詩題中知道了什麽?”
? 學生自讀——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王昌齡在哪兒了?”、“王昌齡去幹嗎了?”(指導學生完整地解題。)
? 師:妳很聰明,有的文章壹看題目就能看出是寫什麽的?
? “送”是什麽意思?妳能給“送”組個詞嗎?(理解意思,點出送別詩)
? 2.補充資料
? 簡介王昌齡。
? 3.初讀詩句
? 師:來,請妳們讀壹讀詩句,想壹想詩句都寫了什麽?當然了,讀是有要求的。(出示讀古詩的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好節奏。)
? (指名朗讀,相機點撥,及時評價,指導朗讀。)
? 師:讀得還不錯,哪兒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註釋自己解答——如果還有不懂的——請同學幫助——師解答。)
? 預設1(前兩句分析):我們理解詩意很重要的壹種方法是借助註釋學習,看看註釋能不能幫到妳。“寒”——自古逢秋悲寂寥,壹場秋雨壹場寒,“夜入”和“平明”——時間跨度,展開想象:前壹天晚上到達吳地,第二天天剛亮就要送別他的朋友,或許他們很早就出門了,也可能他們徹夜未眠,不舍得這個離別時刻的到來。“孤”——組詞解讀,孤單,孤寂,送走好友後,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裏,站在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沈的景象仿佛詩人此刻的心情壹樣孤寂。
? 預設2(後兩句分析):好友辛漸就要回去了,即將 見到家鄉的親友,孩子們,我們猜想壹下,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可能會問些什麽?
? 王昌齡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卻只叮囑了辛漸壹句話: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冰心玉壺的圖片和典故。)
?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情。(預設:10分鐘)
? 師:妳們的想象真的是很豐富,現在把整首詩的意思連在壹起,跟妳的同桌說壹說,看看妳能體會到作者什麽樣的心情?
? (補充資料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王昌齡的品質。指導學生再讀,知道了意思,體會了心情,讀出味兒。)
? 預設:妳讀出了作者什麽樣的心情,請妳寫到黑板上。王昌齡面對這寒雨,這孤山,是分別的離愁,更是詩人的心聲——無論多少淒風冷雨,詩人都堅如磐石,縱然孤身壹人,也冰清玉潔。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什麽樣的生活態度。
? 面對這樣沁人心脾的詩句,李老師也忍不住想讀壹讀了,孩子們,妳們可以閉眼想象。(師配樂朗讀。)
? 美妙的音樂,也想為妳們的聲音服務,誰願意來嘗試壹下。(指名配樂朗讀。)
? 四.反饋檢測,熟讀成誦。(預設7’)
? 師:孩子們,我們試著把這首古詩背誦壹下吧。(生自由背誦,指名背誦。)
? 師:誰願意來挑戰壹下,第壹關:跟老師對詩句。(指名1——2名學生。)第二關:老師跟妳對詩句。(學生先讀詩題、作者和前兩句。)第三關:我會背。(指名全詩背誦。)
? 機動環節:
? 1. 短暫的壹節課的師生關系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情意並沒有結束。李老師馬上就要走了,妳有沒有想對李老師的話。(指名交流,指導學生創編送別詩。)
? 2. 我跟妳們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們最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我們動筆把這首古詩寫下來吧。
?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孤寂 高潔
? 冰清玉潔
? 樂觀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