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溫州小吃文化介紹

溫州小吃文化介紹

溫州特色小吃

溫州魚餅

溫州魚餅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已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裏蒸熟,而後再放在油鍋裏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制作法又有了進壹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後作餅形,或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單獨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

魚 丸

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時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壹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溫州魚面

制魚面,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後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幹收存,用時入湯煮,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通常則用魚圓和面合煮,稱“魚圓面”。魚皮餛飩用色白細膩的魚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餃子皮大小,裹以肉餡,捏成荷花形狀,或蒸熟備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調味食用,俗稱“魚皮餛飩”。吃起來魚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鮮爽口。

矮人松糕

甌菜名點,因創制人張月波矮小而得名。此糕均 選用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越細越好),拌以腌漬了幾天的豬臀肥肉丁,並配以上等桂花和白糖拌勻,炊熟成板,切成方塊出售。松糕既松又軟,甜中有鹹,清香可口,不粘牙,很是爽口。

抗日戰爭後期,溫州人谷進芳在五馬口經營松糕,邊炊邊賣,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口感松軟綿糯,甜中有鹹,清香可口,壹年四季老小皆宜。因其人個子矮,遂以矮人松糕出名。

縣前頭湯圓

縣前頭湯圓歷史悠久,以“鄭德大”、“白芙蓉”、“黃新發”三家最負盛名。制作的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皮薄餡大、餡心香馨、湯清味美。1958年三家並為壹家,改名縣前湯圓店。溫州民俗“冬至”家家戶戶必吃湯圓,以示全家團圓、歡樂、幸福。湯圓品種多樣,以白糖芝麻為主制作餡心的甜湯圓和以鮮豬肉為主制 作餡心的鹹湯圓最受市民歡迎。湯圓吃法不同,有水煮、清蒸、油煎、拔絲、酒醉、豆粉滾 等各種,但以水煮最為普遍。

三絲敲魚

溫州民間傳統佳肴,相傳已有百余年歷史。直至今日,每到逢年過節,親朋相聚,常以敲魚款待客人。敲魚做法:取新鮮魚魚肉,蘸澱粉,用木制敲魚槌敲制成極薄的敲魚片,在開水中壹焯,潔白光滑,呈半透明狀,故又有“玻璃魚 ”之稱。“三絲”指的是雞脯絲、火腿絲、香菇絲。敲魚、三絲加清湯烹制而成“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色澤調和,獨具風味。

膠 凍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切成小塊,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有鮮酒功效。

長人餛飩

餛飩皮薄,用堿得當,餡心新鮮,配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松、酒浸蝦米等。所煮餛飩,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其創始人個子很高,人稱長人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