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播種密集,生長期施肥很不方便。所以選地後要多施基肥,每畝可施堆肥、糞肥或熏土等有機肥2000公斤以上。連作地應加基肥,禁止施用硝態氮肥。將基肥均勻地撒在地面上,然後犁至25厘米左右的深度。深耕後做邊框,寬約1.2 m,高10 cm。畦完以後,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要澆透水瓦解土壤水分,等土壤幹了以後再進行淺耕。土壤處理顆粒可以在翻土前撒布,防止地下害蟲傷害種子,影響發芽率。挖地不要太深。5~6 cm就夠了,整平後再播。
第二,播種
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篩選,挑出雜質和破損的種子,然後用清水浸泡12~24小時,撈出後在通風幹燥處晾曬,這樣可以加速種子內部代謝,增強活力,提高發芽率。由於荊芥種子較小,為了使播種更均勻,可在種子表面無水的情況下摻入適量的細沙或細土,種子與沙土的比例為3: 1,混勻後即可播種。用工具沿邊界挖溝,距離約20厘米,深度約5厘米。溝渠播種時,每畝用種量通常為1 kg左右。
播種後,蓋上1~2 cm厚的土,用腳踩穩,再用鐵耙鏟平,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播種後澆水,保持畦土濕潤,有利於出苗。播種後地溫16~18℃,發芽需要10~15天。如果地面溫度為19~25℃,濕度適宜,1周左右即可發芽,發芽前後應保持土壤濕潤。
第三,定苗
當苗高為6~10 cm時,偶爾剔除過密的弱苗和小苗。當苗高為10 ~ 15cm時,按10cm ~ 15cm的行距預留2~3株苗。如果有缺苗的情況,大而壯的苗要帶土移栽,最好在陰天,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移栽。移栽幼苗時盡量多帶原土,補植幼苗後及時澆水,以利於幼苗成活。
第四,除草
中耕除草是荊芥良好生長發育的關鍵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溫,調節土壤水分,鏟除雜草,以促進根系發育,保證幼苗健壯生長。苗高5 cm左右時,用小鋤頭松土,割地,防止傷根。苗期中耕要強調“早、淺、細”二字:“早”是指苗後要及時中耕;“淺”是指中耕深度不能超過5厘米,以防傷根、傷苗、水土流失;“細”是指中耕時深淺壹致,土壤疏松細。
荊芥進入長壽命後,也要定期中耕除草,以保持田間土壤疏松無雜草,20天左右1次,或視具體情況而定。因為中耕不方便,所以要註意除草,或者適當中耕1~2次。壹般線路封閉後不方便松土。松土要淺,以免傷根。中耕應在土壤濕度適中時進行。
動詞 (verb的縮寫)水和肥料
荊芥苗期需要更多的氮肥。為了促進壯稈多穗,還應適當施磷鉀肥。當苗高15 ~ 20cm時,沿行間撒施部分化肥,每畝追施尿素10 ~ 15公斤,餅肥25 ~ 40公斤。苗期要經常澆水,以利於生長。植物生長後抗旱能力增強,可以停止澆水。但在夏季,長時間不下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萎蔫時,應輕澆,每次澆水量不宜過大。這期間荊芥最怕澇。如果雨水太多,要及時把田裏的積水排掉,以免發生疾病。苗高20~25 cm時,應加氯化鉀10 kg,並為人開溝,施後培土。苗高大於30厘米時,每畝可施腐熟餅肥60公斤,少量磷鉀肥配合施用。7月份荊芥進入生長後期。此時壹般不進行田間管理,任其自然生長,可抑制生殖生長,有利於營養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