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夏季壹碗湯,孩子吃得好、不感冒,今天開始給孩子煲

夏季壹碗湯,孩子吃得好、不感冒,今天開始給孩子煲

四時天氣促相催,壹夜薰風帶暑來。當空氣中彌漫著熱浪的味道,我們躲在樹下乘涼時,夏天來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夏天的三個月裏,陽氣越來越旺,地氣也開始向上蒸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也開始開花結果。

那麽夏天對孩子來講有什麽意義呢?與平常的觀念有所不同,中醫將夏天分為夏和長夏,從今天開始到夏至,我們稱為夏。從夏至到立秋,我們稱為長夏。夏主心,心火生脾土;而長夏主脾。這兩季就是調養脾胃的最佳時候。而我們知道,脾是後天之本,孩子的抵抗力,基本取決於脾的能力。

那麽,整個夏天,我們也會分為兩個階段來顧護脾土,緊隨季節的特點,各有側重,為孩子塑造健壯的體魄。

立夏到夏至——主養心

養心重在養血,通常我們說“嘔心瀝血”、“耗盡心血”,心和血是不可分的。血是心的使者,很多時候代替心行使具體的功能。而脾主統血,而第壹個受到血氣營養的臟腑就是脾。“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內經》)。”

脾胃吸收的精氣,經心火的熱力,變成氣血。所以雖然血主於心,但氣血的源頭在中焦脾胃。脾胃吸收的精氣,經心火的熱力,變成氣血。日常幫孩子養氣血,要減少對脾胃的傷害,讓脾胃能夠吸收營養物質,這時候再稍微調養下心火之氣,孩子的氣血很快就會充盈起來。

夏季調理,掌握3個關鍵點

小兒心常有余,但是脾常不足,所以夏天調養孩子要掌握3個關鍵點。

1、 必須讓孩子養成午睡習慣

我們通常說“養心”,不說“補心”,家長要分清兩者的區別。因為孩子是“心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很容易就會過旺,心火旺就會克肺金,孩子就很容易有呼吸道疾病。

因為孩子心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點,很容易就會心火過旺。但是養心的、祛火的食物很多都很寒涼,不適合給孩子吃,顧護脾土中焦也不能讓孩子吃太多寒涼的食物,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心神安定下來,睡補是最好的方法。

立夏之後,家長最好下定決心幫孩子養成午休的習慣。中午11點到13點,正是心經經過的時候。可以把午餐稍微提前壹點,讓孩子吃完午飯休息壹下,小睡壹會兒。睡前壹定要讓屋子裏有壹個安靜昏暗、易於睡眠的環境,可以放點舒緩的音樂,最好家長能陪著孩子壹起睡。

2、 飲食上安排養心和健脾的食物

在飲食安排上,除了必備的健脾類食物外,還要適當吃壹些養心類的食物,但是並不需要特別苦寒的食物,比如苦瓜、蓮子心等,這些食物太寒涼了,孩子吃了受不了,甚至會拉肚子、損傷脾胃。最好是選擇性平偏溫,入心經的食物,我比較推薦像金桔、百合、蓮子(去心)、龍眼、海參等等。

不過這些食物在吃法上還是要有所講究的,家長要懂得根據食物的性味靈活搭配。比如,像百合,雖然有很好的養心安神的功效,但是它本身是相對寒涼壹點的,所以吃的時候,最好搭配點溫和的食材,比如在煮粥的時候搭配兩顆大棗;再比如海參,雖然我不推薦孩子吃很多海鮮,但是海參還是可以吃壹點的。夏天容易耗氣,海參能養心的同時,也能彌補壹些損耗的氣,最好的吃法還是煮粥,壹周吃1~2次就可以了,不要多。

3、 適度祛濕,但是別過度

最近濕度確實是在上升,家長有給孩子祛濕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還沒有到特別重的時候,別過度祛濕。這個節氣是最為寬厚溫和的,不冷不暖、不多不少,過度祛濕不合適。有些家長壹想到祛濕,就給孩子煮薏米水,我其實是不推薦的。

祛濕、消導,都是消減的作用,過度會削減陽氣,孩子反而不會強健,就跟我不推薦大家過度消導是壹個道理。從夏天開始,保健方可以改換成小兒健夏方,能夠健脾燥濕,有效預防夏季傳染病。

最近,不少幼兒園和學校都爆發皰疹性咽峽炎,我猜測到了立夏以後這種情況會更嚴重。在我看來,皰疹性咽峽炎大多與風熱入侵、脾胃積熱有關,說到底也就是積食的問題。在暑熱夾濕的夏季,如果孩子不小心吃多了導致積食,而又沒有及時地消食導滯,脾胃郁熱化火,虛火上浮,熏灼於咽喉,就很容易發病。所以到了夏天,家長基本的習慣還是不能丟,每天10秒法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睡眠,如果有1~2項以上不正常,就用三星湯給孩子助消化。

小兒健夏方

材料:

炒白扁豆15克,土茯苓10 12克,木棉花10克,麥冬8克,蓮子8克,陳皮2克,豬瘦肉適量。

做法:

1. 蓮子去心,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約800毫升;

2. 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煲,煮至剩下約100毫升,晾溫飲用。

對癥者連服3天效果更佳。

功效:

全方以健脾、燥濕、消滯為主,配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麥冬,補脾止瀉、益腎養心的蓮子,以及滋陰補血、補氣潤肺的豬瘦肉,燥濕而不傷陰,消滯而不傷正,特別適合孩子夏天 養生 服用。

宜忌:

適用於體虛易病、胃強脾弱、口舌長瘡、口氣大等癥狀。

本方含蓮子,不宜與牛奶同食。

2 歲以上辨證服用。

蠶豆病可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