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野生蘑菇有很多種。
據統計,我國野生蘑菇有4000多種,其中可食用的有900多種,如平菇、香菇、黑木耳等。,大部分是人工馴化後人工栽培的,但也有壹些美味的食用菌,如牛肝菌、松茸、乳菇、松露等。,因為天生有樹,目前無法人工培育,只能野外采集。
在4000多種野生蘑菇中,有400多種有毒。因為種類不同,其中所含毒素也不同,所以中毒後的癥狀也不同。在我國,相關中毒癥狀的常見類型可分為肝損害、腎損害、橫紋肌溶解、溶血、胃腸炎、神經精神性和輕度過敏性皮炎,其中前四種可導致死亡。
野生蘑菇種類那麽多,有沒有辦法讓我們直接看出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答案是否定的,野生蘑菇形狀各異,我們很難用肉眼分辨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專家只能通過鑒定是哪種蘑菇才能知道它們的特征。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有壹種野生蘑菇壹定不能輕易食用,那就是鵝膏菌。鵝膏菌是最常見的毒蘑菇類型,導致最多的中毒死亡。這種蘑菇的外觀特征是“頭上戴帽子(指鴨舌帽),腰間系裙子(指菌圈),腳上穿鞋(指團藻)”。
要避免的五個誤解
有些人在采集野生蘑菇時很自信,以為采集的蘑菇是否可以安全食用,可以根據經驗和壹些民間的鑒別方法來判斷。但實踐證明,這些民間的鑒定方法往往是不正確的。民間鑒定毒蘑菇有五個常見誤區:
誤區壹: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而顏色淺的蘑菇無毒。
僅憑顏色判斷蘑菇是否有毒是不可取的。因為很多種類的野生蘑菇,如牛肝菌、紅菇、栓菌,顏色都很鮮艷,但卻是美味的食用菌;紅黃相間的鵝膏菌,屬於毒蘑菇最多的鵝膏菌,顏色也很艷麗,但也是壹種美味的食用菌。大部分劇毒蘑菇,如鵝膏菌中的劇毒種,如灰鵝膏菌、蛇尾鵝膏菌、裂褶鵝膏菌、蒼白鵝膏菌等。,以及紅菇屬的亞稀褶紅菇,顏色都是純白色或灰色,但這些物種恰恰是我國誤食野生蘑菇致死的主要物種。
誤區二:蘑菇用大蒜、米飯、銀器、瓷器等烹飪。,顏色變黑有毒,但不變色無毒。
蘑菇毒素有很多種。目前已知劇毒蘑菇的毒素不與大蒜、大米、銀器、瓷器發生反應。實驗證明,國內幾種劇毒蘑菇不會使這些物質變黑。
誤區三:有蟲有蛆的蘑菇沒有毒。
許多昆蟲和動物對來自人的毒素有不同的吸收和作用。劇毒的鵝膏成熟腐爛後容易生蟲生蛆,即使餵給老鼠吃,老鼠也不會死。
誤區四:變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蘑菇變色或有乳汁流出是許多科、屬的特征,如牛肝菌、紅菇科,但牛肝菌、紅菇科的許多種是可以食用的。所以不能通過變色或分泌物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