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為什麽高溫還會持續?
這是因為立秋是從炎熱的夏季向涼爽的秋季過渡的時期,夏季的高溫天氣還將持續壹段時間,但高溫往往會逐漸轉冷。雖然夏天的暑氣在中午還很難消失,但是早晚已經有溫差了。畢竟,立秋打開了秋天的大門。
秋後有24只秋老虎。
如何在初秋釣魚?
為了生存和繁衍,魚類的生活習性,尤其是食性,會隨著當地氣候、水溫、水質、水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魚類食性的變化在夏秋季的漸變期,即立秋後的短暫過渡期變化不大,直到中秋和深秋才發生明顯變化。但很多漁民並沒有註意到這個細節,往往忽略了夏季和立秋之間的“過渡”和“漸變”過程。坦白說,他們認為立秋會改變夏季的浮釣法,直接改成底釣法。如果沒有緩沖釣法,結果多半是唉聲嘆氣,白跑壹趟,後悔莫及。
所以,有經驗的漁民,有現場即興發揮的能力。每當魚不咬鉤的時候,他們就會根據實際的天氣、魚情、水情,開動腦筋去琢磨,在不斷的現場實踐中,下壹番功夫去摸索,尋找解決的辦法。以初秋釣魚為例。立秋之後,白天捕魚的時候,夏末的高溫天氣還會持續壹段時間。如果水中沒有缺氧,魚會在高溫模式下離底。因此,離底漂浮仍然是立秋後的主要捕魚方法。
秋釣開始,白天,浮離底是主要的釣法。
為什麽立秋魚會從水底浮上來?
除了缺氧之外,魚類在立秋後漂浮到中層和上層水中還有兩個原因:
習慣。有些魚類本身屬於中上層魚類,如草魚、鯿魚、黑魚等,它們有漂浮覓食的習性,特別是在夏秋之交的立秋時節,魚類可以感受到早晚溫差的變化,所以它們會在習性造成的中上層水域大量進食,以儲存冬季低溫時的能量。
溫度效應。魚是變溫動物,體溫與水溫相差約65438±0℃,日常活動最容易受水溫影響。壹般淡水魚適合的水溫是20~30℃,所以哪個水層的水溫合適,它們就會遊到那個水層進行活動和覓食。
上面說的兩種漂浮情況都屬於魚的主動漂浮,屬於日常習性,正常活動和攝食不受影響,所以從底部漂浮的方法很容易被釣到。
魚類取暖和漂浮活動以及覓食
秋釣開始如何使用魚餌?
釣浮和釣底壹樣,釣什麽魚就用什麽餌,比如釣鯽魚壹般用面餌;蚯蚓抓鯉魚;用嫩草尖釣草魚;酸餌釣鰱魚。總之平時釣魚效果好的餌料,不隨浮或釣底而變。
各種野生魚餌
妳想在秋釣之初築巢嗎?怎麽做窩?
如果不是缺氧造成的,漂浮的魚會因為水溫適宜而從水底浮上來,它們的正常活動和覓食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食物吸引它們,它們就會匆匆而過,不會聚集在釣點。如果浮子不做窩,即使釣到魚,也是偶然路過的魚。符合就有,不符合就沒有。所以要做壹個窩,把魚引誘到窩裏覓食。
因為是魚漂,尤其是深水魚漂,如果所有的窩料都深入水底,那麽在水中中上層誘魚的效果肯定不好,所以不要給魚漂做底窩。要玩“浮窩”,即窩料懸浮在水中,如釣草魚,草窩綁上重物沈入水中,重物在水底,草窩懸浮在水中;再如將巢材裝入特制縫制的細網眼網袋或紗布袋中,用粗漁線系緊,用粗浮拋入釣點,使袋中的巢材懸浮於水中散發香味或分散霧化,誘魚入巢。如遇流水,在餌袋下系壹根帶鉛重的釣魚線,使鉛重下沈,防止餌袋漂走。
手繪素描:餌袋“浮巢”
“水中行走”又如何在風浪中漂浮?
魚漂有兩種:自由魚漂和定點魚漂。前者沒有底部定位,隨波逐流。後者有底降定位在水底,遇到風浪和遊泳時不會移動。定點用竿釣魚時,必須采用用底墜定位的方法,即在鉤下接壹根系有鉛墜的長線。這條系著鉛墜的長線叫做“墜線”,這樣鉛墜就可以定位在水底。這種釣組叫“鉤落”線組,不受風浪和流水的影響。“鉤下式釣組中魚漂的深度取決於落線的長度。
手繪草圖:“鉤下”釣組
★結論
夏季的高溫雖然不同於立秋的“秋老虎”,是壹種過渡性、漸進性的天氣,但還是有壹些相似的特點。所以夏季高溫的釣法不能完全拋棄,秋季低溫的釣法也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將兩者的環境因素與釣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在這個立秋的過渡時期總結出科學的釣法,比如漁漂就是壹種有效的釣法。綜上所述,是野漁夫的經驗和對《秋釣浮生初》的粗淺認識,錯誤在所難免,望朋友們指點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