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博山都有什麽故事?(除顏文姜,孝婦河,石蛤蟆故事以外)

博山都有什麽故事?(除顏文姜,孝婦河,石蛤蟆故事以外)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有壹個家住原山(淄博境內)秋谷的蘇姓秀才,過春節的時候請朋友到家裏吃飯,蘇秀才為了不失面子,提前壹天就把請客用的雞鴨魚肉買回家,對他的內人說:明天中午我的幾個同窗好友來咱們家裏小聚,妳用心做些好菜。秀才的內人平時難得出門,也沒有吃過大席,做粗茶淡飯還能抵擋壹陣,做雞鴨魚肉心裏感到非常為難,萬般無奈。男人的話就是聖旨,又不能違背,只好點頭應允。晚上,壹個人緊縮著眉頭,在竈間轉來轉去,琢磨著丈夫買回家的這些東西怎麽收拾,不知不覺到了午夜時分。這時,秀才的內人突然有了主意,心想:不是讓客人吃雞鴨魚肉嗎,把這些東西放到壹個鍋裏燉,不就什麽味都有了?想到這裏,秀才內人茅塞頓開,趕忙戴上圍裙,宰雞鴨,洗肉剖魚,剝蔥切姜,將雞鴨魚肉切剁成壹寸見方的大塊,分別堆在案板上,把家裏那口不常用的大沙鍋胡亂唰了唰,放到案板上。又壹琢磨,讓客人凈吃雞鴨魚肉也不合適,就把放在院子裏的幾塊凍豆腐也拿進來,又到地窖裏取來兩棵白菜,低頭看見案板下面的木盆子了還有幾根海帶,就也拿了出來,壹並切成大塊,這才長長的喘了壹口氣。竈間的聲音驚動了秀才,他惺忪著眼來到竈間,看到雞鴨魚肉、白菜海帶都切成大塊,分別堆在案板上,立刻就清醒了。秀才的斯文也不要了,脫下鞋就對內人扔了過去,哆哆嗦嗦指著內人的臉說:朽木不可雕也。把竈間的門壹摔,回廂房生氣去了。秀才的內人被這壹瓢涼水澆得流出了眼淚,站在案板前,越想越委屈,壹邊哭著,壹邊往沙鍋裏劃拉案板上的東西。想到東西太多,容易糊鍋,就在鍋底墊上了幾塊豬骨頭,然後將案板上的雞鴨魚肉,海帶白菜還有豆腐壹層壹層的鋪到沙鍋裏,把剩下的幾個白菜幫子也隨手扣到最上面。最後,約摸著把醬油、醋、鹽、黃酒、白糖都倒到壹個盆子裏,用勺子攪和勻了,加到鍋裏。把沙鍋端到竈上,就開始沒命的燒火,不壹會,鍋就燒開了,東西太多,鍋裏燉出的湯汁沸了出來,秀才的內人又把鍋裏的湯壹勺壹勺的撇回盆子裏,等到鍋裏的湯靠的差不多了,又把盆子裏的湯慢慢的加回鍋裏。此時天已放亮,秀才的內人又冷又困,覺得鍋裏的東西也該熟了,就熄了火,迷迷糊糊的依在竈臺邊睡著了。

第二天中午,秀才的同窗好友如約來做客,秀才的內人面紅耳赤地把她做的菜給客人端上去,只見那酥鍋晶瑩剔透,顏色如同琥珀,客人們為之壹振。爭先品嘗,感到味道獨特,五味俱佳,雞鴨魚肉酥香潤口,凍豆腐中有雞鴨魚肉的各種味道,紛紛贊嘆不已,拱手請教秀才是道什麽菜。秀才見此,靈機壹動,搖頭晃腦地說:是我府上的祖傳,叫“蘇家鍋”也。眾秀才覺得叫蘇家鍋拗口,就把“家”字去了,把“蘇”字改成了“酥”字,起名叫酥鍋。

從那時起,酥鍋通過秀才們的嘴在原山漸漸傳開了,壹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爭學做酥鍋。那時候沒有冰箱,大白菜、凍豆腐只能在冬天才有,所以,每年的冬天,原山的家家戶戶在過春節的時候都做壹個酥鍋,鄰裏間相互贈送、品嘗,酥鍋做的好的人,就經常被人家請去指點,換回來的是壹串感謝和滿臉笑容。酥鍋也慢慢成了山城人春節期間招待客人的必備佳肴。又因為秀才的內人是午夜時分開始做,天亮的時候才做好,所以,後人也都繼承了這個傳統,每年的臘月二十六七會在午夜將酥鍋放到竈上,壹直守侯到淩晨。而家裏的孩子們會在這壹天的夜裏呼吸著酥鍋散發出的味道,甜美的睡著,口水順著嘴角淌著,在夢裏貪婪的吃著那已經盼望了壹年的酥鍋。

豆腐箱的形成

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風味,走遍博山的千家萬戶後,競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極大興趣。

然而,它的形成卻鮮為人知。

早在清朝鹹豐年間,博山大街南頭有壹張姓,名登科,乳名張九,在京城壹家叫“振泰綢緞莊”的大字號裏當大師傅。此人聰明能幹,技術高超,在京都號稱“博山廚師第壹人”。

大約到了光緒年間,五十多歲的張登科因病回到家鄉養病。不到壹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賈。知道張登科是位烹調高手,便與他在當時窯業十分發達的山頭合開了壹家飯館,取名為“慶和聚”。

壹天,張登科在京時的掌櫃到周村去辦貨,順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慶和聚時已是晚上,館子裏準備的菜肴全部銷光,沒有象樣的菜招待客人。張登科靈機壹動,用博山優質豆腐為主料,做壹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過的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裝入箱內,整個外觀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黃色,勾欠後,更有金箱之感。席間,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贊不絕口。

客人問及張登科菜的名堂時,他只好說出實情,客人見菜的形狀,又品過味道,脫口而出:“真象個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壹位客人,很是文雅,接過話茬說:“按吃法,叫金箱還不如叫開箱取寶更合情理”。

於是,“金箱”這道菜漸漸在山頭部分窯主的酒席上出現。這道菜出現時,是壹個“大箱形”,吃時很不方便。張登科就將其改為若幹個“小箱”湊成壹個“大箱”。因為此菜是道素菜,山頭人就按當地的命名習慣,管它叫豆腐箱。喜歡點“講究”的人,還是稱它為“開箱取寶”或“金箱”。

社會的黑暗,慶和聚的賒帳總也收不回來,店鋪瀕於倒閉。這時,張登科在京的掌櫃再三邀他去京城。借此,張登科又回到了北京,並將做“豆腐箱”的手藝帶進京城。從這之後,京城裏部分商賈的宴席了出現了“博山豆腐箱”,慢慢壹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時常見到“博山豆腐箱”這道菜。

博山“三大業”(煤炭、琉璃、陶瓷)的興旺,與北京交易也漸漸多起來,飲食的交流也被重視,“博山豆腐箱”又傳回博山,成為飯館、酒家的“看家菜”。

到了民國初年,作為博山豆腐箱發源地的山頭,有個“同心居”飯館,掌櫃的叫李同心,因烹調技藝超群,人稱“天師傅”。他根據“豆腐箱”的作法,將其外形的“箱式”改為“塔式”,並將博山豆腐箱更名為“水漫金山寺”,使這道菜又賦新意。“水漫金山寺”***有四層小箱累成,上小下大,呈塔狀,上菜時,在盤子的周圍灑上適量的上好白酒,點燃後,關閉燈火,頗有煙霧水中金塔時隱時現之感。

後來,在博山的酒席上,只要這道菜整個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開箱取寶”;外形是“塔狀”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傳至今天。

有時間想把他們的具體情況詳細介紹壹下。。。

歡迎大家去我偉大的家鄉博山轉轉,嘗壹嘗美味的博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