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豆漿真的有毒素嗎?

豆漿真的有毒素嗎?

網上到處流行“常見毒家常菜”這種說法,有的是12,有的是17,但內容都差不多。這些看似家常的食物搭配方式,危害真的大到要用“有毒”二字來評價嗎?是科學事實還是誇大其詞,還是壹個壹個拉出來仔細分析壹下,看看這樣吃是不是很可怕。

1.土豆烤牛肉

所謂中毒原因:由於土豆和牛肉在消化時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時間,從而導致胃腸道消化吸收時間延長,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胃腸功能的紊亂。

評論:澱粉根本不能在胃裏消化,只能在小腸裏消化。但正是因為食物中有蛋白質的存在,才能延緩澱粉進入小腸的速度,防止血糖上升過快。人們都知道,如果妳只吃高澱粉低蛋白的主食,妳很快就會餓。如果吃含蛋白質的澱粉有害健康,那麽米飯、饅頭、面條就不能和魚、雞蛋壹起吃。人類的飲食難道不是要重新安排嗎?

顯然,這樣吃壹點都不“毒”。

2.洋蔥拌豆腐

所謂有毒的原因:豆腐中的鈣和洋蔥中的草酸會結合成壹種白色的沈澱物——草酸鈣,這也使人體難以吸收鈣。

點評:不搭配豆腐吃,小蔥中的草酸不會被人體直接吸收嗎?吸收後是不是不能和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與其增加結石風險,不如在豆腐裏浪費壹點鈣。除此之外,含有草酸的食物還不止壹種,大多數蔬菜中都含有草酸,如竹筍、茭白、菠菜、莧菜、木耳、涼菜、空心菜、白子菜、杏子、牛皮等...與這些蔬菜相比,小蔥中含有的草酸量有限,無法對豆腐中的鈣產生大的影響。

顯然,這樣吃並不“有毒”。

3.用豆漿洗雞蛋

所謂中毒原因:雞蛋中的粘蛋白會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從而失去應有的營養價值。

評論:外行話,說法實在可笑!豆漿裏怎麽會有「胰蛋白酶」?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壹種降低胰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質。會阻礙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但這種蛋白質怕熱,100度加熱9分鐘可破壞85%以上。所以豆漿只要煮十分鐘,和雞蛋壹起吃是沒問題的。蛋清中也含有蛋白質,阻礙營養的吸收,但更怕熱,只要70度就會失去活性。

其實蛋白質沒有吸收點並不妨礙健康。真正的問題是,如果豆漿沒有煮透,裏面的凝集素是有毒的!就是這個原因,生豆有毒。所以,如果豆漿煮透了,那妳就沒事了。

4.茶煮雞蛋

所謂有毒原因:茶葉中除了生物堿,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不利於消化吸收。

評論:看不懂化學說法。說酸性物質與鐵結合有毒,不利於消化吸收,原則上是錯誤的。事實上,各種水果中的有機酸可以溶解植物鐵,從而促進鐵的吸收。

茶葉中的單寧確實可以和鐵等礦物質結合,阻礙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還會和蛋白質結合,從而降低蛋白質的利用率。但是,煮茶葉蛋不會帶來雞蛋中鐵的浪費——

首先,雞蛋不是補鐵劑,肉類才是。雞蛋中的鐵不易吸收,吸收率只有3%,因為蛋黃中的高磷蛋白阻礙鐵的吸收,與茶無關。另外,茶葉蛋中的單寧畢竟是微量成分。與蛋清中的大量蛋白質結合後,不可能再進入蛋黃,雞蛋中的鐵全部存在於蛋黃中。

——即使吸收的鐵少壹點,也不會“有毒”。

5.味精炒雞蛋

所謂有毒的原因:雞蛋本身含有大量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所以炒雞蛋中放味精不僅不會增加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評論:谷氨酸作為壹種常見的氨基酸,幾乎存在於所有的蛋白質中。而蛋白質類食物中的谷氨酸多以結合形式存在,遊離氨基酸含量相對較低。味精最好的鮮味範圍是0.5%左右,雞蛋裏沒有那麽多遊離谷氨酸。

另外,這個說法來自很多年前,那時候雞蛋是散養無公害雞蛋,味道也比較鮮美。現在的雞蛋味道淡了,風味也遠不如以前。如果不放壹些鮮味物質,天然的鮮味是有限的。不用說,用舌頭嘗嘗就知道了。

-這只是為了掩蓋鮮味。為什麽又和“有毒”聯系在壹起?可笑。

6.紅白蘿蔔混吃

所謂有毒原因: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胡蘿蔔中含有壹種分解酶,叫做抗壞血酸,會破壞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紅蘿蔔和白蘿蔔壹旦搭配,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就會流失。不僅如此,胡蘿蔔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壹起烹飪時,起著破壞者的作用,還有葫蘆、南瓜等。其中也含有類似胡蘿蔔的分解酶。

評論:我服了妳——作者不知道“抗壞血酸”是維生素C的化學名!所謂“酵素”,就是日本版的“酵素”。因為酵素非常怕熱,在烹飪的過程中已經失活。他們怎麽能破壞白蘿蔔裏的維生素C呢?如果實在不放心,先放胡蘿蔔炒兩下,再放白蘿蔔,保險壹點。

事實上,大多數蔬菜都含有破壞維生素C的氧化酶,不僅僅是胡蘿蔔和黃瓜。而在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和這些酶隱藏在細胞的不同部位,所以這種麻煩是不存在的。在加熱烹飪的過程中,這些怕熱的酶會被滅活,所以不會造成維生素c的嚴重流失,相比之下,加熱本身破壞的維生素c更多。

——哪怕破壞壹點維生素C,也無法與“有毒”二字相處!多吃點水果蔬菜補補就行了。

7.蘿蔔和水果壹起吃

所謂有毒原因: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經過代謝後,很快會產生壹種抗甲狀腺物質——硫氰酸鹽。這種物質的產生量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有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轉化為羥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大。

評論:蘿蔔中的異硫氰酸酯確實會降低碘的吸收利用率。然而,導致甲狀腺腫的麻煩只存在於碘缺乏的時候。因為加碘鹽在全國廣泛使用,所以人們根本不缺碘;吃大量的動物性食物可以提供充足的碘。即使每天吃胡蘿蔔和水果,也不會引起甲狀腺腫大。另外,所謂分解黃酮類物質的細菌只存在於大腸中,大腸中的成分很少被人體吸收,不必過於擔心。

-現在認為,蘿蔔中的含硫物質是預防癌癥的活性物質,而蔬菜和水果中的黃酮類物質是眾所周知的抗氧化成分。在沒有缺碘的情況下,兩種食材壹起吃還是有益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