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灌腸滴劑法的操作方法

灌腸滴劑法的操作方法

臨床上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有三種中藥灌腸的操作方法:其目的是保存註射的液體,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療肛腸疾病的作用。

1.讓病人用清水排便或灌腸,以利於藥物吸收。

2.將灌腸管依次連接到橡膠管(帶開關夾)、玻璃連接管和橡膠肛管上。例如,當使用硬橡膠軟管頭時,您可以將硬橡膠軟管頭直接連接到橡膠軟管上,而無需接管玻璃。橡膠肛管和硬膠管頭要煮沸消毒。

3.擰緊開關夾,將藥液倒入灌腸管。

4.患者取左側位或俯臥位,雙膝屈曲。臀部墊上雨布和治療毛巾,露出肛門。臀部可以稍微擡高,以保持藥液。

5.在肛管頭塗上潤滑油,然後松開開關夾,釋放管內低溫液體,排出管內空氣。用手腕觸摸灌腸管,若感覺微溫(39 ~ 42℃為宜),可捏住肛管,輕輕插入肛門約10 ~ 15 cm。漏鬥韻的高度要與臀部齊平,略高,這樣藥液才能慢慢灌入腸道。

6.藥液流出後,立即捏住導管,取下漏鬥,然後慢慢將導管從肛門中拔出,用紙包好。

7.請患者保留註射的藥液,不要馬上排出。必要時可用衛生紙按壓肛門數分鐘,幫助患者保留藥液。每次保持藥液30分鐘以上。

8.每次輸液的劑量要適合不同的人。成人200 ~ 300ml;根據兒童年齡,1歲以下兒童使用15 ~ 30ml,1 ~ 3歲以下兒童使用30 ~ 60ml,3歲以上兒童使用60 ~ 100ml。每天2 ~ 3次,壹般7 ~ 10天為1療程。如果病情需要,休息3天再進行下壹療程。重疾,靈活控制。又稱肛滴,是以類似靜脈滴註的方式,將中藥湯劑或中成藥液體制劑(包括丸、散、膏、丹)從肛門註入直腸的方法。其實是中藥保留灌腸的壹種改良用法。與壹般保留灌腸方法相比,具有不適感少、註液量大、保留吸收方便、療效更確切、操作方法不復雜等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1.和壹般的靜脈輸液設備壹樣,只是針頭換成了導管。

2.藥物配制根據辨證論治的要求或根據疾病的需要,將所選藥物(中草藥、中成藥)制成治療液。將中草藥煎煮兩次,過濾後與紗布混合,分成兩份(即兩次用量);丸、散、膏、丸煮沸,取汁用紗布過濾;灌腸劑加熱後,放入滴瓶(開滴瓶或葡萄糖瓶)中,將藥物溫度調至40℃以下。

3.讓病人排便或用水灌腸。

4.患者可側臥,或仰臥或俯臥,並擡高臀部。

5.將輸液管內空氣排出,選擇12 ~ 16導管,前端塗潤滑劑(甘油或液體石蠟),插入肛門(成人10 ~ 20 cm,兒童5 ~ 15 cm),用膠帶固定,開始滴註。

6.根據發熱嚴重、液體損傷患者的情況調整滴速,滴速要快,可為80 ~ 110滴/分鐘;氣血兩虛及其他慢性病患者,點穴速度宜慢,以30 ~ 70滴/分鐘為宜;外感病患者在使用止汗劑時,如果已經看到輕微出汗,發熱消退,可以止滴,說明病就停了。

7.對癥下藥的目的是通過腹瀉刺激腸道蠕動,使糞便、腸氣積聚、邪毒等固體邪氣排出體外,起到輔助診療的雙重作用。該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準備工作同保留灌腸方法2 ~ 4。

2.在肛管頭塗上潤滑油,然後松開開關夾,放出管內低溫液體,排出管內空氣。將藥溫調節在37 ~ 39℃之間,將肛管緩慢插入肛門約6 ~ 10 cm,將管底調至高出床面約45cm,使藥物緩慢流入腸內。

3.藥液流出時,夾住膠管,迅速取出肛管,同時用衛生紙抵住肛門,幫助患者保持藥液5 ~ 10分鐘。

4.讓病人側臥,給他便盆排便。會走路的可以在廁所大便。

5.註意檢查糞便的量、顏色、味道是否有粘液、膿和異物,必要時留取樣本化驗。

6.每次輸液的劑量要因人而異,成人為800 ~ 1200ml;兒童酌情減量,1歲以下50 ~ 100ml,1 ~ 3歲,3歲以上100 ~ 300~600ml。具體用法和療程應根據病情需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