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飼養管理:鵪鶉飼料可分為植物飼料和動物飼料兩大類。植物飼料包括:玉米、小麥、碎米、米糠、麥鼓、花生餅、豆餅等。動物飼料包括魚粉和無機鹽。
飼料的搭配應註意以下幾點:
根據鵪鶉的不同生長階段,配合飼料。根據北京鶴類養殖場的經驗。1 ~ 35日齡的飼料配方為:豆餅25%,魚粉15%,鼓皮4。5%和骨粉1.5%。成熟鵪鶉的飼料配方為:玉米55.5%,豆餅22%,魚粉14%,骨粉2%,槐米粉6。
飼料多樣化。適當的動植物飼料搭配,要保持飼料相對穩定,不要變化太大,因為鵪鶉對飼料變化比較敏感。自行飼餵方式宜幹濕交替,配合飼料每次使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變質,影響鵪鶉生長發育或中毒死亡。
家庭鵪鶉養殖或專業鵪鶉養殖都要有壹定的鵪鶉舍,鵪鶉舍有不同的形式和結構。要經濟實用,因地制宜,滿足鵪鶉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需要。鵪鶉舍可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種。小廣告可以支持。500-800,適合家庭飼養,正面寬3.6m,長度1.8m,正面高2.4m,背面高2.1m。房子的內隔墻分為兩個房間,大房間寬2.7米,長1.8米,作為飼養間,其余部分用於存放工具和小間作飼料。屋頂可以由鋅鐵片制成。用石棉瓦或瓦片覆蓋,有兩個排氣孔,房屋四周設窗,可將四個六層飼養籠放入鵪鶉舍內飼養。中型住宅可養1,000 ~ 3,000只,適合農村專業戶。正面寬5.4米,長3.6米,飼料間6.6平方米,飼料間13.2平方米。房間裏有畫室、育肥室、育雛室、鵪鶉飼養室、孵化室,都有窗戶和排氣孔。大型鵪鶉養殖場壹般飼養鵪鶉5000只以上。它的結構類似於中等大小的房子,但面積更大。
(2)生殖。為了選擇品質高、抗病力強的鵪鶉,母鵪鶉應選擇腹腔大、產蛋力強的,公鵪鶉應選擇體型大、爪子充分伸展、有利於交配繁殖的。雌雄比例應為1: 2或3,蛋的顏色要鮮艷,斑點要明顯,大小要適中,這樣蛋的孵化率高。家養鵪鶉已經失去了孵蛋的習慣,所以在孵蛋時采取兩種形式。
①自然孵化。用母雞孵鵪鶉蛋,但壹次只能孵出7 ~ 8個蛋。
(2)用母雞孵蛋。選擇大小適中的母雞孵出20 ~ 30個蛋,孵出後立即將雛鵪鶉帶走,這樣可連續孵出3 ~ 4窩。
③人工孵化。有很多種,有罐孵、桶孵、平箱孵或豎箱孵。桶孵的方法是在桶周圍糊上幾層紙,把炒好的米裝進麻袋。作為熱源的鹹蛋也是用麻袋裝的,桶裏放壹層米。孵化管理者必須嚴格掌握孵化規則,以獲得高孵化率。平箱孵化法壹般適用於中小型鵪鶉養殖場。它結構簡單,易於制造和操作。盒子高1.57厘米,長96厘米,寬80厘米。用5×5cm木方做周邊支撐,周邊和門用兩層纖維板,中間夾玻璃纖維,起到保溫的作用。扁箱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孵化室,下層是熱源室。兩層之間用0.3厘米厚的鐵板隔開,熱源間設防火門,用木炭、煤油或500瓦電爐加熱。孵化室內有溫度計、蛋筐、翻蛋架,孵化室應保持20 ~ 24℃,相對溫度60 ~ 65%,以提高孵化率。孵化後第三天,每天翻兩次蛋,每次蛋涼幾分鐘。孵化到11天後,檢查雞蛋。如果卵子呈紅色或黑色,光線無法穿透,則為正常發育卵子。孵化15天後,將蛋放入幼蛋盤中。壹般經過17天的孵化,受精卵會發育成雛鵪鶉。雛鵪鶉已孵化1 ~ 2小時,然後取出放入育雛室飼養。
目前國內外多采用國產電動孵化器。外殼和平盒培養箱在結構上進行了改進。熱源為電源,由電線加熱,通過電子繼電器與電接點溫度計連接,溫度自動控制。自制電動培養箱操作簡單,效果良好。
疾病控制
鵪鶉生長快,成熟期短,繁殖快,養鵪鶉相對簡單,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但鵪鶉在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疾病,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日常衛生防疫和檢疫工作,提高種群抗病能力,消除和減少發病機會。鵪鶉常見的疾病有雞白痢、球蟲病、潰瘍性腸炎、白喉等。防治方法如下:
第壹,年輕的白痢
雞白痢是壹種常見而有害的細菌性傳染病。生病的鵪鶉無精打采。糞便呈白色糊狀。在病鵪鶉飼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噁啉有壹定效果。籠子要保持清潔幹燥,溫度要穩定,防止過度擁擠。
二、球蟲病
此病為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羽毛松散,糞便帶血。磺胺二甲嘧啶或磺胺二甲嘧啶可以以0.2%的比例混入飼料或溶解在飲用水中。連續服用4 ~ 5天即可生效。
第三,潰瘍性腸炎
這是家養鵪鶉的壹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鵪鶉駝背,閉眼,拉肚子,雙氫鏈黴素,泰樂菌素都是很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和呋喃也有壹定療效。
第四,白喉
這種病多發生在雨季,眼睛腫脹流淚,食欲不振。0.1%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末可混合或溶解在水中飲用。同時,病鵪鶉的頭部要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效果更好。雞蛋,平均每天20公斤左右,每天850-900個雞蛋,每天可以盈利25元左右。糞便賣出去後可以給工人發工資,1人可以管理大約1萬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