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味蕾位於舌頭表面的突出結構上,這些結構被稱為舌乳頭。舌頭上有四種不同的舌乳頭,包括舌前的絲狀乳頭、主要分布在舌尖的蘑菇狀乳頭、舌後的葉狀乳頭和通常位於舌根的輪狀乳頭,呈環狀排列。舌系帶是指粘結在舌下側和口腔底部之間的壹層薄膜,具有穩定舌頭運動的作用。
成人和兒童的舌頭結構沒有區別,只有大小的區別。
功能多、舌頭靈活的小舌頭可以幫助寶寶攪拌、咀嚼食物,然後依靠舌頭的肌肉力量和吞咽反射,讓食物通過下咽腔進入食道,完成吞咽動作。嬰兒依靠舌頭吸奶和吞咽。
食物有各種味道,感知味道的感覺叫味覺。舌頭是味覺器官之壹,覆蓋在它表面的味蕾含有味覺細胞,是寶寶品嘗酸、苦、甜、鹹、鮮味的地方。
當寶寶長到1歲時,舌頭開始具備壹些發音和咬字的功能。幾乎所有的音標都只能靠舌頭的配合才能發出來。
健康的舌頭壹般來說,健康的舌頭本身應該是淡紅的,有壹層薄薄的白苔,應該是淡白色的,也叫薄白苔。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洪壹力指出,舌乳頭上皮細胞經代謝脫落,堆積在絲狀乳頭之間,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與唾液混合,形成壹層薄薄的白色舌苔,稱為舌苔。
從舌頭了解健康狀況。睡前4個月簡單給寶寶清洗壹下。因為不需要補水,洪壹力醫生建議爸爸媽媽只需要拿壹塊紗布毛巾蘸上消毒水,也就是平時用來沖泡配方奶的開水,擦拭舌頭和口腔內側即可。4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開始接觸副食了。吃完副食或牛奶後,多喝壹點白開水,不需要特別清洗。
2歲以後的孩子長了很多牙,只要刷牙,就可以用牙刷刷舌頭表面。至於什麽時候清洗舌苔最好?洪伊利醫生建議,每晚喝完牛奶後睡前,可以在整個晚上的睡眠過程中保持口腔清潔。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舌診是中醫診斷的壹部分,舌通過經絡與五臟相連。因此,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的虛實,以及疾病輕重的變化,都可能客觀地反映在舌上。通過觀察舌,可以了解臟腑的虛實以及疾病的性質、輕重和變化。
舌位與器官功能對應嗎?有的中醫把舌頭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側。他們認為舌尖屬於心肺,舌中屬於脾胃,舌根屬於腎,舌兩側屬於肝膽。但根據臺北聯合醫院林森醫院中醫吳建東的臨床經驗,最多是舌前部偏心,後部偏消化系統,無法細分很多區域。
從舌穴1,舌質了解健康狀況,其中,舌質又稱舌體,是指肌肉本身或舌面的顏色,主要反映臟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如果色白,中醫認為可能是由於血氣不足而淤血,精力不佳,可能是虛寒;如果是鮮紅色,說明充血過度,上火或精力過剩。
正常的舌肌應該比較厚,但是氣弱的時候,舌肌比較軟,比較容易變大,其中壹部分會壓到旁邊的牙齒,所以舌上應該會有齒痕。此外,如果身體循環不暢,出現疼痛或血瘀,甚至有的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身體會容易出現成片的紫點,舌頭也會出現成片的瘀點,這就是血瘀型的舌頭。
Point2、舌苔的變化主要用於判斷感受外感邪氣的深淺和輕重以及胃氣的盛衰。也就是外界對身體的影響,如:天氣變冷,舌苔可能變白;吃壞了胃,舌苔會變厚。
舌苔的各種表現當身體不適時,舌頭的功能也會變差,口腔的清潔能力變差,舌苔會越來越厚,即可能出現乳突增生或白段增厚。舌苔厚時,可能是消化功能差,氣虛或濕重,多與吃冰品、甜食有關。
還有白苔看起來像豆腐渣塊,消化系統差。它吃的食物未經消化,堆積在胃裏,稱為“隔夜食物”。有些人甚至沒有舌苔,可能是因為生氣或者舌頭太幹產生了白色的舌苔,也就是舌頭伸出來像鏡子壹樣,壹般認為是陰虛或者火熱的象征。
還有壹種情況,可能是內熱稍強,但還沒到陰虛的程度,所以中間的蘑菇狀乳頭因充血而變大,所以舌面看起來全身發白,上面還有壹點點紅斑,也就是有人說的“紅星舌”、“朱斑”,屬於內熱偏強的狀態。
從舌診了解健康狀況只是輔助手段。雖然中醫可以從舌上看出身體的蛛絲馬跡,但畢竟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完全配合指令。如果妳讓他把舌頭吐出來,他會乖乖聽醫生觀察。如果強行張嘴觀察,會哭,所以中醫只能看壹眼,不能仔細觀察。
所以除了看醫生——觀察孩子的外貌、精神、活力,也叫“會診”——詢問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有時候叔叔阿姨帶寶寶來看病,問不出什麽,必要的時候還是會打電話問。此外,中醫還有壹種特殊的方法來診斷孩子,比如“指紋”,比如食指側面的血管,從血管的長短深淺就可以推斷出病情。這是因為5歲以下的孩子,血管氣血不穩,皮膚的狀態會出現壹些疾病。
從舌頭了解健康狀況有些舌部相關的疾病也會直接反映在舌頭上,比如川崎病,5歲以下常發病。癥狀之壹是舌頭上的味蕾變得明顯,呈現紅、腫、腫的狀態,像壹顆紅草莓;如果感染了A型鏈球菌,也就是猩紅熱,孩子的舌頭會變得像白草莓壹樣。還有,隨著氣溫升高,更活躍的腸道病毒和水泡性咽峽炎是兩種傳染病,有時會在孩子的舌頭上發現水皰或潰瘍。
從舌頭了解健康狀況。除了排除疾病因素外,孩子最常見的舌體問題屬於舌孔,可能是最近不小心燙了牛奶或者免疫力差造成的,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的損傷。洪壹力博士提醒,這種洞壹般只有壹個。如果發現多處孔洞,家長要多加註意,必要時盡快就醫。
基本上,孩子舌頭上的洞會自己愈合。不過,爸爸還是要註意飯菜的溫度和飯菜的味道,以免* * *。假設這個洞影響食欲,妳可能會要求診斷,看看是否可能是其他原因。
通常醫生會開口服藥膏讓家長在孩子的舌孔上擦拭;或者使用口腔噴霧劑加速傷口愈合;有時候即使擦了藥,還是會讓孩子覺得疼。小兒牙科會有壹種外用藥膏,使黏膜輕微止痛凝固。這時候兒科會幫忙轉介到口腔牙科尋求協助。
吳建東醫生建議,孩子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喝水,避免吃硬食,並開些滋補脾胃陰的藥。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太累,不要熬夜;不要吃甜食和熱的食物,否則病因無法緩解,即使再多的藥物也是徒勞。
西醫看寶寶的舌頭最強調兩點——舌頭的形狀和大小是否對稱,舌帶是否過短。
從舌體舌系帶了解健康狀況,時間太短。舌系帶也是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之壹。如果舌帶太短,舌頭會緊繃,阻礙舌頭向外、向後或向上推的功能。如果沒有辦法卷起舌頭,發音就會不清楚,變成大舌頭。舌系帶收縮的診斷沒有依據。洪壹力博士說,建議觀察到1歲。孩子張嘴吐舌時,舌尖不要超過下唇下唇或舌尖呈W形,可盡早手術矯正。
所謂圖舌,就是舌頭變成了碎片,中間部分好像沒有舌苔。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舌是地圖舌的孩子,免疫系統差,容易伴有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哮喘等。但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地圖舌並不代表患有疾病,而是孩子在睡眠質量和排便不暢的時候,也就是循環不暢或者感冒的時候,容易出現地圖舌。壹般來說,孩子本身不會覺得異常或不適應,地圖舌會自愈,不需要特別摩擦。要求爸爸給孩子提供比媽咪充足的睡眠時間,多補充水分和水果。
洪壹立現任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學歷:臺灣省立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經歷:民生醫院兒童青少年醫學科主任,臺大醫院兒科兼職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兒科新生兒科研究員。
吳建東目前是臺北聯合醫院林森醫院的中醫。學歷:臺灣省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經歷:臺灣省家庭醫學專家,臺灣省中醫家庭醫學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