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地黃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地黃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以下是為大家提供的生地的功效、作用、食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地黃百科生地黃,別名:髓質、生地黃、幹地黃、生地黃、芐基、杏子、奶子、婆婆納、玄參科和地黃屬植物、地黃塊根、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我喜歡溫和的氣候和陽光充足的地方,但我害怕死水。是清熱涼血的藥。可用於治療熱病,如熱入血、體熱、口幹、舌紅或舌紅。具有清熱生津、滋陰養血的功效。中國各地都有生產。

地黃的功效: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用於溫病,熱入血,熱盛,頭暈目眩,口幹舌赤。如清營湯。

治療熱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寒,舌紅脈數,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療熱病,如熱入血、血熱有毒、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等。如四生丸;

滋陰生津的功效,用於津傷內熱引起的口渴。治療熱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性味取向:

生地味甘、苦、寒。心、肝、肺經。

生地的作用:

地黃中含有有效成分(R-BP-F),經實驗研究證明對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有效。

地黃也有止血的作用。實驗研究證明,地黃可以縮短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地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的作用,從而在血管中產生抗凝作用;

地黃和地黃的區別是玄參科植物的根莖,幹燥後得到地黃。地黃是將輔料砂仁、酒、陳皮反復蒸幹至顏色變黑、質地變軟。生地黃和生地的藥理作用不同,兩種藥物壹定不能互換使用。

外觀差異:

地黃:多為不規則塊狀或長方形,中間膨大,兩段略細,長6~12cm,直徑3~6cm。有些又細又長,略扁且彎曲。表面為棕黑色或棕灰色,極度皺縮,有不規則的橫向曲線。重量,柔軟堅韌,不易折斷,棕黑色或深黑色,有光澤,有粘性。它嘗起來有點甜。

地黃:大小厚薄不壹的不規則片和碎片。表面呈暗黑色,有光澤,有粘性。軟而韌,不易斷,暗端面,有光澤,香甜。

功效差異:

地黃:性寒,有涼血、滋陰補腎、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於治療熱入血、骨蒸耗傷、咽幹疼痛、痰中帶血等癥。六味地黃丸以生地黃為主要原料,是歷代補腎名方,也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疾病。

地黃:性溫,功能也有變化,為補血之藥。當歸、白芍、川芎配伍是著名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熟地黃加白芍可以養肝,柏子仁可以養心,龍眼肉可以補脾,麻黃可以活血。但地黃養脾,有礙消化。所以脾虛的人要少吃,便溏滿胃者不宜服用。

所以生地黃和生地還是有壹些區別的,無論是外觀還是功效,購買的時候壹定要多加註意。

生地黃1,生地黃粥怎麽吃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適用於糖尿病及發熱後期,陰道液耗,持續低熱,勞損骨蒸,或高熱,口渴,口鼻出血。

材料:生地50g,大米100g,水1000ml,冰糖100g。

做法:取鮮地黃適量,洗凈切段,每次提取生地汁約50毫升。也可用生地黃60克煎煮取藥汁,粳米加水煮沸,加入生地黃汁,煮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空腹食用。

禁忌:服用此藥粥時,忌吃蔥、韭菜、蔥、蘿蔔。

來源:《二如館群房鋪》

2、生地黃水煮螃蟹

材料:生地50克,水蟹3只,蜜棗2枚,生姜2-3片。

做法:地黃、蜜棗用清水洗凈,浸泡片刻;水蟹宰殺後,洗凈。然後放入裝有生姜的砂鍋中,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水),用大火煮2小時左右,加入適量的鹽和少許油,可供2-3人食用。

功效:中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補腎生髓、養筋活血、疏通經絡關節、養肝陰、補胃液的作用。它還認為,患有黃疸、頭暈、健忘、咽喉腫痛、疥瘡、腰酸腿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的人應經常吃螃蟹。

3、蓮藕節生地黃排骨湯

材料:鮮藕節100克,生地黃30克,黑木耳10克,蜜棗2個,排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什麽都洗。蓮藕節刮皮去須;蜜棗去皮;將排骨切成段。將陶罐放在壹起,加入2000毫升水(約8碗),大火煮2小時左右,再加鹽。適合3-4個人。

功效:蓮藕節具有收斂止血、涼血化瘀的功效,是調節各種熱出血的食療佳品;生地能清熱瀉火,涼血養陰;黑木耳能潤腸通便,涼血止血;加入潤燥蜜棗、滋補排骨作湯,可清熱涼血,滋陰止血,對秋夏季痔瘡出血,月經過多,或口幹、口苦、易怒、便秘有輔助治療作用。

禁忌:脾胃虛寒、經血漏或氣虛血崩者慎用。

4.百合地黃粥

功效:滋陰潤肺,涼血寧心。適用於陰虛、肺燥、咳痰、潮熱、盜汗、手足熱、心臟病、夜眠不安或月經出血。

材料:百合30克,生地30克,粳米30克。

做法:先將生地炒兩次,取汁,與百合、粳米同煮粥。

用法:1天內口服。

來源:飲食自療百病

5.枸杞地黃粥

功效:滋補肝腎,養心安神。主治:五型煩躁、頭暈、耳鳴、煩躁、失眠。

配料:百合30克,地黃15克,枸杞12克,酸棗仁10克。

做法:酸棗仁10g水煎取汁,加入糯米10g煮粥。

用法:1劑量/日,早晚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