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塘角魚,學名埃及鮎(Silurus aegypti),又名蓋茲鮎和埃及塘虱,是壹種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淡水鯰魚。近年來,埃及塘角魚的養殖開始流行,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81引入我國後,在南方各省已推廣數年,證明該魚確實具有生長快、體型大的優良經濟特性。經過3-4個月的飼養,魚苗壹般重250克以上,最大個體可達750克。同時,埃及角魚具有適應性高、生命力強、食性雜等優點,可在普通池塘中單獨飼養,也可與家養魚類混養。它的食性與當地的池角魚和泰國鯰魚相似,但在生長速度和體型上都比後者大很多。埃及塘角魚是壹種極具經濟價值的淡水養殖新品種,非常適合在我國南方農村地區推廣養殖。
埃及池魚屬於鮎屬、鮎屬、鮎屬,與當地鮎屬、泰國鮎屬、泰國鮎屬同屬壹個物種。
(1)形態特征:與當地的池角魚和泰國鯰魚相似,體細長,尾扁平,頭腹部扁平,背部圓,頭大,頭背部扁平,頭骨上有許多放射狀排列的骨性突起。吻寬而鈍,口闊,上下臉全面,生板狀尖,有犁骨。有四對胡子。體表有粘液,體背顏色較深,表面有許多雲狀條紋,偶有塊狀黑斑。腹部是白色的。胸鰭是圓形的,有壹個厚而硬的刺。
(2)生活習性:為水生魚類,但無明顯的穴居習性,常成群棲息池塘。這條魚和這條塘角魚壹樣,鰓上有呼吸輔助器官。
埃及角魚是熱帶魚,對低溫的耐受力比本地角魚差。水溫在9℃仍能存活,6.5℃是致死水溫。
(3)食性:埃及角魚是雜食性魚類,主要以動物飼料為食,也吃植物飼料。它的食量很大,每次可達自身體重的10 ~ 15%。魚、蝦、小型水生動物、各種腐爛的動物屍體、花生餅都可以作為飼料。
鯢
別名大鯢、鴉魚、狗魚,屬於隱鰓亞綱,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娃娃魚。現存目中最大的物種,最大毛長可超過1米,有的地方體長可達1.8米。娃娃魚的頭扁平而鈍,壹雙小眼睛嵌在裏面。它的嘴很大,眼睛不發達,沒有眼瞼。身體前部平坦,尾部逐漸轉為側平。身體兩側有明顯的皮褶,四肢短而平,前肢五趾,後肢四趾,略具蹼。尾巴扁平而圓,尾巴上下有鰭。體表光滑,覆蓋有粘液。體背黑色和棕紅色混合,腹側顏色較淺。
生存環境
棲息於海拔200-1500 m的山區,此處水流湍急,水質涼爽,多石縫、巖洞。
捕食和食性
覓食不是主動出擊,張開嘴等著獵物自投羅網。喜歡吃魚、蟹、蝦、蛙、蛇等水生動物。
分類
兩棲綱,尾足綱,隱鰓亞綱。
被分發
產於滇東北和滇東南的山地和溪流中,分布於我國17省區。
生活在山區的清溪中,壹般藏身於山溪的石縫中,洞穴位於水面以下。叫聲也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
中國特有種,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心臟結構特殊,出現了壹些爬行動物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數量稀少,需要保護。
類型
每年從7月到8月,每條尾巴產下300多個卵。雌性產卵後,“任務”就結束了。雄性蠑螈將卵帶纏繞在背部,2 ~ 3周後孵化。從此,雄娃娃魚就要承擔起孵蛋的壹切任務,直到15-40天後,小“娃娃魚”才散了。
大鯢保護
因其肉質細嫩鮮美,長期以來被大量捕殺。產地數量銳減,部分產地瀕臨滅絕。它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CITES附錄壹..
別名大鯢,屬於有尾綱的兩棲綱。在兩棲動物中,它是最大的,全長1 m到1.5 m,最重的可超過100 kg,但外形有點像蜥蜴,只是更胖更扁平。大鯢生活在山區的溪流中,生活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低、水流湍急、回水的洞穴中。大鯢頭扁而鈍,嘴大,眼睛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平坦,尾部逐漸轉為側平。身體兩側有明顯的皮褶,四肢短而扁平,手指和腳趾稍有蹼。尾巴是圓形的,上下都有鰭。體表光滑,覆蓋有粘液。體背黑色和棕紅色混合,腹側顏色較淺。大鯢每年7-8月產卵,每尾產卵300多粒。雄性大鯢將卵包裹在背部,2-3周後孵化。
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大鯢是我國特有物種,因其叫聲如嬰兒啼哭,俗稱“娃娃魚”。大鯢心臟結構特殊,已出現壹些爬行動物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肉質鮮美,被視為珍寶,已被捕殺。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需要保護。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經濟和生態價值
大鯢具有廣泛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價值,可用於食品、醫藥、科研、觀賞和工業制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