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上冊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在仲春和晚春之交慶祝的。清明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拜春習俗,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內涵。它既是壹個自然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家庭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合自然節氣和人文習俗,是人文和自然條件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的思想,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清明節有豐富的節日和習俗。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禮儀和習俗的兩大主題。禮俗這兩個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古老節日。它不僅是祭奠祖先的莊嚴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郊遊踏青、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直乙(或太陽歷達到15)為清明節氣,節點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此時生機勃發,陰氣衰微,萬物“去舊迎新”,大地呈現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正是踏春踏青、掃墓祭祀的好時機。祭祖的清明節很長。有兩種說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這近20天屬於祭祖的清明節。
小學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下冊
清明節習俗: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古代稱之為春遊、尋春等。,即春遊,壹般也叫“春遊”,指的是早春去郊外散步。郊遊這壹季節性的民間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頭是農耕祭祀這壹古老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既有節氣,也有節日,清明節的氛圍從時間和氣象物候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人們利用掃墓的機會,與家人在山區和農村玩得開心。?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俗,歷史悠久。清明時節,是春風揚眉吐氣、春意盎然的季節。萬物含苞待放的時候,去野外郊遊早已成為壹種習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會壹起去郊外賞景。唐宋時期,遠足的習俗尤為盛行。據《舊唐書》“大歷二年二月,午時,幸昆明池綠。”可見,春遊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心。
2.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也有人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種樹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清明穿柳插柳的習俗。清明節穿柳插柳有三個傳說。第壹個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農業的創始人神農,後來發展成祈求長壽的意思。第二個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曾經賴以生存的老柳樹死而復生,於是給他起了“清明柳”的稱號。第三個傳說是唐太宗送給大臣壹個柳圈,作為驅趕疫情的祝福。
3.放風箏
風箏也被稱為“紙風箏”和“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風箏是壹種用竹條等骨架粘貼紙或絲,拉壹根系在上面的長線,在風的作用下放入天空的飛行器,屬於只用空氣動力的壹種飛行器。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小學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第三部
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放途中,他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大家都急得不得了的時候,我把大臣推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被介子推著腿割掉時,他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晉文公的歷。他即位後,文公壹開始獎勵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好行李,和母親悄悄去了綿山。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壹個樹洞裏發現了壹本血書,上面寫著:“願我的主人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他發現老柳已死,復活了,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告訴了世人,於是把寒食節後的這壹天命名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