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臘八粥:材料:芡實、薏米仁、白扁豆、蓮子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粳米150克。做法:先取上述除粳米外的八種原料,煮40分鐘,再加入粳米,繼續煮成粥。在不同的食物中混合糖。功效:能健脾胃,益氣補腎,養血安神。適用於失眠、體虛、腫脹、腹瀉、口渴、咳嗽、痰少。
3、冬筍老鴨湯:材料:老鴨半只(約400g)、冬筍400g、姜片、蔥花適量、鹽1小勺、雞精1小勺、胡椒粉1小勺、清水。做法:將老鴨洗凈剁成小塊,冬筍去皮切塊;把熱水倒進鍋裏。水開後,將鴨塊放入鍋中10分鐘,取出待用。同時,開壹鍋開水,將冬筍焯壹下,然後放入冷水中,撈出瀝幹水分。這個過程是為了去除冬筍的澀味。將鴨子、冬筍、姜片放入鍋中,倒入清水,大火燒開,再小火燉2小時左右;最後加鹽、雞精、胡椒粉調味,撒上蔥花。功效:俗話說“雛鴨濕毒,老鴨養陰”,常喝老鴨湯。中醫認為,吃竹筍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的作用。冬筍老鴨湯清香可口,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4、肚湯花椒豬:材料:鮮五花肉壹個,白胡椒15克。做法:將花椒打碎,放入洗凈的五花肉中,用線將五花肉的切口紮緊,放入砂鍋中煮至軟爛,在湯中加入少許香菜調味,撈起五花肉,棄去肚中花椒,吃肉喝湯。功效:辣椒是健胃暖胃的佳品。此湯能調節胃寒癥狀,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散寒、溫中止痛的作用。
5.烏雞燉栗子:材料:新鮮栗子10,烏雞1,生姜1,精鹽適量。做法:新鮮栗子去殼,取栗子仁備用;烏雞去毛、去內臟、洗凈、晾幹;將烏雞和板栗仁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以避免雞肉和板栗,在水中加入生姜,蓋上蓋子,小火燉2小時。鍋裏加入少量精鹽即可食用。功效:烏雞味甘,入肺腎,養陰益氣,能雙肺腎。板栗補腎強筋。兩種食物搭配使用,可以在秋季補肺,為冬季補腎做準備。
6.爆炒雙孢菇:配料:水發香菇、鮮香菇、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香油。做法:將香菇和鮮香菇洗凈切片,放入炒鍋中加熱,加入油。香菇炒好後加入姜、醬油、糖、黃酒翻炒入味。加入鮮湯燒開後,加入味精和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食用。功效:健胃化痰散寒。這道菜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比較適合高血脂患者。
7.芝麻糯米粥:材料:糯米100g,核桃25g,百合(幹)10g,黑芝麻20g。做法:粳米洗凈;將粳米、核桃仁、百合、黑芝麻放入砂鍋中;加水用小火煨至熟透成粥。功效:粳米健脾益智;核桃仁補腎健腦,強心益智;黑芝麻補肝腎,補腦髓。全方補虛養陰,健腦益智,肝病思維遲鈍,記憶力差。
8.橄欖陳皮燉瘦豬肉:材料:潮州橄欖2個,陳皮1/3,瘦豬肉100g,姜少許,冰糖1。做法:橄欖洗凈去核;將陳皮浸泡;將瘦豬肉洗凈,壹起剁碎,放入燉鍋中,加入冰糖250毫升和涼開水(約1碗),蓋上鍋蓋,燉約2個半小時。喝的時候要加鹽。功效:橄欖有化痰、消食、開胃、利咽的功效。用醇香的陳皮燉豬瘦肉,有潤燥利咽養陰的作用。是肺燥引起的聲音嘶啞,口幹,喉癢的調理湯。
9.蘿蔔羊肉湯:食材:羊腩750克,白蘿蔔500克。香菜、鹽、雞精、料酒、蔥、姜、胡椒粉。做法:羊肉洗凈切粗絲,白蘿蔔洗凈切絲;鍋內點火,倒入底油,炒香姜片,然後倒入開水,加鹽、雞精、料酒、胡椒粉調味。水燒開後,放入羊肉煮熟,再放入白蘿蔔,轉小火煮至蘿蔔停止生長,再撒上蔥絲和香菜葉。功效:此湯補中焦,暖胃散寒。
10、奇奇燉雞:材料:1肉雞(500g左右)、黃芪30g、枸杞30g、白術10g、調料適量。做法:將肉雞洗凈,切成小塊,加入各種滋補中藥、蔥、姜、蒜和鹽酒等調料,文火1小時,吃肉喝湯。功效: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合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