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雜糧煎餅的傳說也很多。有人說是諸葛亮被困時發明的。還說孟姜女在長城哭的時候帶了煎餅。
關於煎餅的起源,還有壹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古時候,壹個窮書生愛上了壹個漂亮的姑娘,婆婆卻反對。她把這位學者關在書房裏,不給他食物,只給他紙和筆。
美麗聰明的姑娘把五谷雜糧磨碎,攤成看起來像紙壹樣的薄煎餅,然後把洋蔥去掉,偽裝成畫筆,送到書房。婆婆看到秀才吃紙筆,覺得很神奇,就成全了秀才和姑娘的愛情。
後來秀才高中得了狀元,家庭事業雙喜臨門,煎餅大蔥從此流傳下來。這些都無法考證,但是據史料記載,煎餅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確實是壹種傳統食品。
大蔥卷煎餅是舌尖上的山東人的故鄉。
作為壹個地道的山東人,每當邊肖向別人介紹他的家鄉時,他總是好奇地問:妳經常吃煎餅和大蔥嗎?
看來確實是這樣。煎餅和大蔥作為山東的傳統美食,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薄薄的煎餅,卷著山東大蔥,上面蓋著甜甜的面醬。五谷的香氣搭配大蔥的辣味,甜面醬的鹹甜混合在壹起,好吃又飽。
山東人最看重煎餅。過去,當食物短缺時,人們靠煎餅為生。老壹輩的人常說:“大蔥蘸醬油越多越壯”。正是這種煎餅的韌性,大蔥的辛辣味,醬油的香味,進化出了山東人坦率真誠的性格。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煎餅制作材料也越來越豐富。
改革開放前,農村人吃的是地瓜幹做的煎餅,因為地瓜幹含糖太多,對胃不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煎餅的質量也提高了,而且都是用小米、玉米、大米做的。能搟的食材不僅是大蔥,而且越來越豐富。唯壹不變的是山東人對它的熱愛。
時至今日,煎餅依然作為主食出現在山東人的餐桌上。
以前車馬慢,山東人走遍全國,煎餅成了最好的幹糧。所以,人們對煎餅和山東人結合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
直到今天,煎餅仍然作為主食出現在山東人的餐桌上。《舌尖上的中國2》第壹集就提到了山東的大蔥卷餅,大蔥卷餅也出現在很多影視劇中。
在山東的壹些地方,尤其是沂蒙,煎餅是從小吃到大的主食。所以山東煎餅是沂蒙最好吃的,既註重選料,又非常重視工藝。將五谷雜糧洗凈浸泡,然後用石墨磨成煎餅糊。
沂蒙人以匠心傳承古老工藝,手工烘焙,制作精良,每壹個細節都要精致。醇香的雜糧煎餅,是舌尖上的山東人的故鄉。
臨沂的雜糧煎餅可以卷菜也可以炒,也可以做成菜煎餅。妳可以把妳喜歡的蔬菜炒熟,然後裹在煎餅裏,這樣味蕾就會瞬間充滿蔬菜香和谷物香。也可以用來做春卷,外酥裏嫩。
精選優質小米,顆粒均勻,色澤金黃或淺黃,光澤飽滿,有淡淡的谷香。大米也選擇優質作物,米粒飽滿,口感微甜,是真正的綠色農場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