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出自哪篇文章?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出自哪篇文章?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比喻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名作《魚,我要》。

(1)魚和熊掌先看原文,“魚,我要;熊掌才是我想要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命也是我所要,義也是我所要;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很明顯,魚和熊掌只是這裏流行的東西,而孟子真正要說明的是後來關於“生”和“義”的討論,從中衍生出“舍生取義”的最高道德標準。很明顯,這裏有壹個簡單的對應關系,就是“魚為生活具象”,“熊掌為意義具象”。

值得思考的是,孟子為什麽單挑魚和熊掌,為什麽用魚比喻人生,用熊掌比喻仁義?

比如在《古人筆記》中,宋代孫玄曾簡要說明,孟子選魚與熊掌為二物,乃是因為“魚在水中;熊掌網,山中之物”,意思是壹個是生活在水中的魚,壹個是生活在山中的熊。“想抓魚就得去水邊,想吃熊掌就得去大山深處。如果妳太忙,妳必須做出選擇。

但這個解釋很牽強。比如湖邊沒有熊住,山腳下沒有魚住在水裏嗎?或許在古人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無論是捕魚還是獵熊,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所以這種“必要的選擇”也能勉強接受。

但是,很明顯,他並沒有解釋另壹個問題,那就是魚和熊掌是如何與主題相關聯的。

(2)命義用魚指生存,用熊掌比喻道德。這個文化源頭可能需要追溯到先秦乃至史前原始人類的思維慣性。

先說魚。這種動物作為“人類最早的人工食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周口店遺址發現了紅漆穿孔的草魚眶上骨,說明人類利用魚類生存的歷史悠久。仰韶時期,從物質層面來說,漁獵生產是原始社會最主要的生產方式,而從精神層面來說,魚因其自身的自然特性而受到古人的關註,從而產生了壹種類似圖騰崇拜的精神信仰。

最重要的是魚類強大的繁殖能力,這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原始先民所羨慕的。畢竟人口的繁榮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生活資料更加豐富,部落更加強大,人們才能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是人與魚關系的絕佳佐證。

況且熊是力量和恐懼的象征,是人所不能及的。也正因為如此,原始先民對這種動物的敬畏大於熱愛,但並不影響它作為氏族的精神圖騰來震懾其他部落。這只名叫伏的黃熊,後來被黃帝追封,黃帝的名字叫“有熊”,後來黃帝的後代,楚國的君主,也以熊為姓。

這麽多古代帝王都和熊有關,壹方面說明古人崇拜熊的力量,另壹方面熊也逐漸和威嚴的君主政體聯系緊密。其實回到孟子,儒家所謂的“義”在他眼中已經體現為“貴、敬、濟、養”,而最高的道德是指國家層面的表述,即“君待臣如手足,臣待其如心,合乎義”。他的理想正義是君臣合壹下的國家正義。

正因為如此,孟子的仁義與政治權力相關,所以象征著聖王的熊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有力而沈重的熊掌自然成為“仁義”的絕佳比喻;至於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魚,自然可以作為“生命”的最佳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