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球根甘藍產量很高,晚熟品種壹般在5公斤以上,最大的10公斤以上。在品種選擇上,壹定要嚴格區分普通球根甘藍,選擇消費者最喜歡的品種。通過國內相關研究機構的實驗論證,以下兩種比較合適:
紫大頭菜:球莖圓形,皮紫色,葉綠色,果肉白色,品質好,病害輕,種植後60天即可采收。畝產約8000粒(約25克)。
荔浦:鱗莖扁圓形,表皮淺黃綠色,葉片淺綠,株型向上,適宜密植,單個鱗莖重500克左右,口感脆嫩,品質優良,抗病性強。它將在種植後60天左右收獲。
果型球根甘藍的育苗方法與普通甘藍相似,可采用普通育苗方法,最好用秧盤育苗。培育壯苗的標準是移栽前葉片達到5 ~ 6片,移栽前3 ~ 5天逐漸揭去棚膜,降低溫度,緩苗。
果型抱子甘藍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壹般不與其他蔬菜和糧食作物套種。當溫度超過30℃時,鱗莖纖維化程度高,導致品質下降。抽穗期最佳溫度保持在10 ~ 22℃之間,才能生產出最好的產品。所以陜南6月初生產的果型球莖甘藍賣不出好價錢。
果型球莖甘藍對耕地類型要求低,但疏松透氣的沙壤土產量高。為了便於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最好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的壤土進行栽培。
菜園栽培果型球根甘藍,最好在移栽前施腐熟農家肥3000公斤,壟作前施硫酸鉀三元復合肥30公斤。根據市場情況,可以選擇地膜進行栽培,最好使用雙色地膜,壹面是乳白色,壹面是黑色,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防雜草和增產,並提前收獲期,從而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果型球根甘藍株型小,適合密植。壹般等距栽培,每畝種植密度控制在5500 ~ 6000株。另外在田間或苗圃預留300 ~ 500株苗,防止地下害蟲造成的缺苗。
移栽後,不需要濕潤的土壤環境,否則葉片太多,結果晚且小。因此,幼苗定植後,應輕澆壹次水,促進根系緊實土壤,恢復生長,然後以防治為主,保持土壤濕潤,直至鱗莖快速膨大期,最大限度地提高鱗莖產量,保證鱗莖鮮嫩質量,直至采收前2 ~ 3天停止澆水。
球根甘藍生長期短。控苗結束後,每畝地施三元復合肥20公斤,尿素20公斤,快速擴張期施尿素20公斤,施肥後澆水。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兩次,主要是葉面背面,濃度100 kg水,磷酸二氫鉀0.3 kg。
果型球根甘藍的病蟲害與甘藍相似,可按常規措施預防。當鱗莖表面出現灰時,從凹陷處收獲心葉,以避免表皮增厚,並在老化前收獲肉質莖纖維。
果型球根甘藍栽培的核心是防止過早抽薹和高溫品質退化。因此,通過確定合適的苗期和收獲期,並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常規管理是可以成功的,前提是不能與十字花科植物如大白菜、蘿蔔、甘藍和油菜連作,以防止嚴重病害和土壤養分失衡,從而實現高產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