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人體內有濕氣該如何養生?

人體內有濕氣該如何養生?

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註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幹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遊泳池裏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沈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壹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妳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妳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 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濕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壹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

清熱祛濕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凈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癥。

註意事項 大便幹結者不宜用。

吃點熱湯面,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將瘦肉6兩飛水後與各湯料及六湯碗清水壹同放入煲內。煲約兩小時,加適量鹽調味。

綠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凈切小;

(2)在開水鍋中放入綠豆和米仁,燒開數分鐘後改用小火煮至開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後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型食療粥方。

絲瓜鹹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鹹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少許。

制法:

(1)絲瓜洗凈刨皮切丁:鹹蛋1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鹹蛋粒,熬制成粥後,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凈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加入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後改小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加入冰糖。

為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湯水。

天氣熱了,飲食也應該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壹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加強身體的抵抗力。

此時的飲食應逐漸轉為清淡食品,多食用壹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應選擇清淡而富有營養,又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張開,出汗較多,要註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橘子精、菠蘿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但營養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人士應該少吃為佳。

具體來說,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馬蘭頭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

另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質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1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脷)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脷洗凈壹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壹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3 清熱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祛濕,清熱毒。

4 鵪鶉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壹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5 橫脷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脷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壹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祛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6 草龜祛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茯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茯苓、紅棗壹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祛濕及解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