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鴻章,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在182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上學。先後拜了李仿仙和徐子苓為師傅。從小飽讀詩書。為他的文學功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壹直到了道光20年,李鴻章考上了秀才。當時任刑部侍郎的父親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等到三年之後,李鴻章之身北上,更是在父親的諄諄引導之下,他幾乎結識了所有安徽籍的官臣。也為他日後的仕途鋪下了壹條光明道路。
後來,李鴻章果然壹路仕途巔峰,成為了慈禧太後身邊最信得過的大臣。壹直到了清光緒22年,李鴻章到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時,作為賓客,禮物肯定是禮節當中必不可少的,畢竟當時與俄國和清朝朝廷相處還是比較友好。不過李鴻章壹路上卻十分開心起來,不為別的,只是因為自己吃不到中國菜。在俄國呆了壹段時間之後,李鴻章辭別了沙皇,繼續前往歐美各國進行訪問,於是他壹連兩個月都沒有吃到像樣的中國菜。身子骨都快餓的沒有力氣了。
其實壹開始的時候,李鴻章還覺得外國菜特別的新奇。因為畢竟外國菜和中國菜差距很大,所以李鴻章牛排、紅酒也沒有少吃,久而久之,她就覺得有些膩。李鴻章已經吃了將近70多年的中國菜,舌頭肯定都被養的特別刁鉆,所以非常想念家鄉的味道。經過長途跋涉之後,李鴻章來到了美國,他第壹個時間就是來到了後廚。
告訴那裏的中國廚師,表示晚上做點中國徽菜,來招待美國的客人,別再搞什麽西餐了。而感到意外的是,美國人十分喜歡徽菜,從來沒有吃過中國菜的他們壹下子胃口大開,壹連吃了幾十盤都沒有散桌。就在這個時候,總管向李鴻章稟告,表示後廚采購的菜已經吃沒了。接下來該怎麽辦?於是李鴻章思想片刻,便囑咐後廚等到把撤下去的才菜混在壹起,簡單加熱壹下,全倒在大盆裏面混在壹起之後再端上來。當時總管聽完之後點悄悄退去,這時候,李鴻章臉色十分淡定,似乎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壹會那個被很多剩菜混在壹起的菜被端了上來,美國人不認識,怎麽也想不到這些剩下的全都是剛才吃剩的邊角料。並且還壹邊吃壹邊拍手叫好。等到吃到高興時候,壹個美國人問李鴻章,這道菜叫啥名字?而李鴻章思想片刻,只能不停地說,好吃,多吃壹點,但是沒想到。李鴻章卻歪打正著,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的發音十分相近。於是這道菜就被有了壹個新名字,叫做李鴻章大雜燴。
不過現如今的李鴻章大雜燴,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和改變,食材也比當初變得十分豐富。做法也比當年復雜,比如魚翅、海參、鮑魚、蝦仁等幾十種食材。混在壹起的時候,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醇香不膩,更是成為了壹道深受美國人喜歡的名菜。走進了千家萬戶當中。小夥伴們,對於這件事,妳們怎麽看?歡迎評論下方,我們壹起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