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2021-07-27

2021-07-27

茶末兼有尤佳 金星萬點辨偽

清乾隆茶葉末釉筆洗風騷罕見

在中國色釉古瓷中,茶葉末釉釉色獨特,壹度成為宮廷秘釉。在茶葉末釉的燒造中,尤以乾隆時期最為精彩。這件茶葉末釉筆洗,則是乾隆茶葉末釉的精品。

壹、 茶葉末釉 瓷器的三生三世

茶葉末釉是中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壹,屬高溫黃釉,它在古瓷器中經歷了三生三世。

壹生壹世:始於唐代黒釉。燒黑釉瓷因火候燒過頭,瓷器出現褐綠斑點釉色,仔細看能見晶體,反復實驗將“意外”變成佳作,成釉色中的姣姣。唐代大量出現於耀州窯,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壹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

二生二世:明代壟斷燒制。景德鎮禦窯廠開始壟斷燒制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似鱔於魚皮色,稱“鱔魚黃”。

三生三世:清代仿造尤善。清雍正年,景德鎮督陶官唐英燒制這種釉色,當初定名廠官釉。清代景德鎮官窯仿造茶葉末釉尤為成功,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也最為精彩。

二、茶葉末釉 瓷器的今古奇觀

茶葉末釉瓷器,緣何以其獨特釉色,而鶴立於色釉之中?

因茶葉末釉所施的釉料,含高鐵、高鈣、高鎂,尤其鎂的含量不能少於2%,這是保證燒成茶葉末釉黃綠色結晶體的重要條件。北方地區多產富含鎂得白雲石,所以,清代以前的茶葉末釉多產於北方,南方很少燒造。

茶葉末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至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是壹次燒制而成的乳濁釉。乾隆時茶葉末釉施釉較厚,釉面呈失透狀,在暗綠色的底釉中,閃耀著許多自然而然形成的不規則黃色星點,猶如將茶葉研成細末調在釉裏。由於配方和燒制較難,茶葉末釉瓷器不能大批量生產,茶葉末釉的釉色很難做到完全相同,就產生了不同風格。

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釉色黃綠摻雜,綠者稱茶,黃者稱末,茶末兼有,成乾隆時著名的色釉品種。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也有仿古銅器銹色,稱“古銅彩”。

據《陶雅》所載:“茶葉末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明清時的茶葉末釉色瓷,就深得達官貴族喜愛,特別雍正、乾隆兩朝最為看重,成為僅供皇室珍賞的秘釉。

三、茶葉末釉筆洗的獨領風騷

相比乾隆朝燒制茶葉末釉的直頸瓶、撇口瓶、葫蘆瓶、橄欖瓶和各種尊,這件茶葉末釉筆洗雖屬小件之列,但有5點獨領風騷。

壹是造型典雅端正。此筆洗腹部直徑17厘米,筆洗口部直徑13.5厘米。筆洗斂口、豐肩、鼓腹、腹下內收,淺圈足,胎體厚實穩重,造型典雅端正。

二是釉色茶末兼有。通體內外施茶葉末釉,因施釉較厚,色澤濃重,釉面呈失透狀,又不失質感,釉面瑩潤光滑,釉色中茶末兼有,應是乾隆茶葉末釉的精品。

三是萬點金星隱現。該件筆洗暗綠色的底釉中,有不規則黃色星點,如萬點金星隱於釉中,令後世難以仿制和企及,更是辨別真偽的重要標識。

四是底足書款工整。乾隆茶葉末釉的底款通常有篆書與行書兩種,尤以篆書為主。該件筆洗底足刻三行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書款工整,乃景德鎮官窯所燒乾隆茶葉末釉典型書款。

五是稀有拍場少見。因配方和燒制較難,茶葉末釉瓷器不能大批量生產,更不能大批量出現在同壹拍場。且在國內外拍賣市場,極少看到茶葉末釉筆洗的拍賣記錄,足見這件藏品的稀少。

近二、三十年的來,清代官窯瓷器的漲幅尤巨,有的漲幅多達數百倍,為此,這件乾隆茶葉末釉筆洗收藏升值空間很大。

(文中配圖,忠新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