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震驚!爬蟲類竟會使“三十六計”(壹)

震驚!爬蟲類竟會使“三十六計”(壹)

近幾年,有壹波關於爬行動物的新聞著實顛覆人的三觀,我們把這些離奇古怪的爬行動物行為綜合起來發現,它們竟然懂得“三十六計”,當它們遇到危險或進行捕食的時候,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運用“三十六計”中的各種逃生、防禦、進攻策略,讓人嘆為觀止。

鉤盲蛇“釜底抽薪”

東帝汶發生了壹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當地有只黑框蟾蜍吞掉了壹只外貌類似蚯蚓的家夥。這不是很普通的壹件事嗎,癩蛤蟆吃飯妳都管?事情並沒結束,幾分鐘後,目擊者發現這只黑框蟾蜍的泄殖腔(也就是肛門和陰道的***同開口)探出壹條“蚯蚓”的壹部分,這正是被吞下的那條“蚯蚓”,又過了幾分鐘“蚯蚓”完全鉆了出來,還保持著活力。

鉤盲蛇從蟾蜍的泄殖腔鉆了出來(圖片來源:Jonathan Hakim )

其實,從蟾蜍肛門逃生的高手並非什麽蚯蚓,而是壹種罕見的蛇類——鉤盲蛇。鉤盲蛇屬於盲蛇類,是有別於現生所有蛇的神秘蛇類,它們可稱得上是陸地上最小的脊椎動物了,最大的體長不超過17厘米,最小的僅有6厘米。平時喜歡生活在蟻巢裏,特別喜歡吃螞蟻。因為常年不見天日,鉤盲蛇的身體已經高度退化,外表裸露,頭和尾巴傻傻分不清。

那麽問題來了,即使鉤盲蛇身體嬌小,能夠從蟾蜍腹中鉆出來,在腹中缺氧的環境下又怎麽可以安然無恙呢?原來,鉤盲蛇早已適應了地下的缺氧環境,體表細密的鱗片還能幫它抵禦蟾蜍消化液的侵蝕。不過,不能確定這只鉤盲蛇是不是主動爬出來的,如果是的話,這種走肛門的做法可算是三十六計中的“釜底抽薪”了。

脆蛇蜥“李代桃僵”

脆蛇蜥斷尾(圖片來源:Bing)

重慶市林業局稱,有人在重慶縉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壹種奇怪的“蛇”,但目擊者總感覺這條蛇與壹般的蛇相比顯得不太正常。這條蛇的爬行速度比壹般的蛇要遲緩得多,而且身體的橫切面不像壹般蛇類那樣呈圓形(或近似圓形)而是呈方形。後經林業局專家鑒定,這根本不是什麽蛇,而是壹種珍貴的蜥蜴——脆蛇蜥。蛇蜥和蛇類在外觀上最顯著的差異是鱗片,蛇蜥覆滿方形鱗片且呈環形排列,腹部鱗片小而多列;蛇類腹部的鱗片則是大而單列。作為蜥蜴的脆蛇蜥,至少與蛇類還有三個不同點:

其壹,脆蛇蜥擁有閉合的眼瞼,因此可以眨眼睛,而蛇類做不到(感覺自己萌萌噠);其二,脆蛇蜥擁有外耳,而蛇類長有內耳,外表看不出來;其三,脆蛇蜥性情溫順,並沒有某些蛇類的驚人速度、鋒利牙口和可怕毒液,因此遇到危險時,會自斷尾巴逃生,脆蛇蜥尾部的肌肉較為特殊,遇到外力會強烈收縮,導致斷裂。脆蛇蜥犧牲了身體的壹部分,保住了性命,這正是三十六計中的“李代桃僵”。

大鱗鱗虎“金蟬脫殼”

大鱗鱗虎蛻皮前後對比(來源:wiki)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了壹則關於馬達加斯加發現壁虎新物種的消息。壹提到壁虎,我們就想到了前文中所說的蛇蜥,它們都屬於蜥蜴家族,如果說用三十六計的話,首先會想到“李代桃僵”。也就是通過尾部肌肉驟縮,自斷尾巴,給敵人壹點小福利,然後自己得以逃生。可在壁虎家族內部,也有另辟蹊徑,采用別的計謀的高手。

這種壁虎叫做“大鱗鱗虎”,屬於壁虎科鱗虎屬,生存於馬達加斯加擁有喀斯特地貌的地區中。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並不送出自己的尾巴,而是身上的鱗片自動脫落,捕食者壹口下去,咬到的並非鮮嫩的壁虎肉,而是滿嘴的鱗片,這簡直就是三十六計中的“金蟬脫殼”。

但是鱗片算是爬行動物的“護甲”,具有對其生命體具有保護作用。為什麽大鱗鱗虎蛻掉皮之後不流血也不會死呢?這是因為它的鱗片脫落後,會從其皮膚基部壹層特殊的細胞,叫做“肌成纖維細胞”,可使鱗片剝離身體卻不會流血。研究者把這層特殊的皮膚細胞稱作“撕裂區”。而且,鱗片脫掉之後裸露的粉色物質也並不是大鱗鱗虎真正的皮膚,而是那層撕裂區。大鱗鱗虎將鱗片脫離之後,只需要幾周時間就能長出新的鱗片。

大鱷龜“拋磚引玉”

大鱷龜(來源:wiki)

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頂級殺手美國短吻鱷(又稱密河鱷)之下,第二號殺手就是素有“龜中鱷”之稱的大鱷龜(也叫真鱷龜)。這家夥的頭部不能完全縮進龜甲內,龜殼上有三道犀利的棘,全身被壹層藻類浸漬為橄欖綠色,嘴巴成“鷹鉤狀”,外形顯得威風而肅殺。比起它的近親“擬鱷龜”,大鱷龜並不愛咬人,但是如果把它挑逗急了,其咬合力讓人聞風喪膽,因為有些成年大鱷龜甚至能獵食未成年的鱷魚。

大鱷龜有兩種不是策略:其壹較為簡單粗暴,與很多龜類不同,大鱷龜的尾巴又細又長,質地堅硬,形如鋼鞭,發現獵物接近時,它會突然甩起尾巴將獵物抽昏。其二較為高明,大鱷龜的整個口腔呈昏暗的灰色,唯那舌頭上有壹個鮮紅無比,呈分叉狀的蠕蟲型肉突引人註目。這個肉突通過小小的環形肌肉與舌頭相連,兩端可以自由的做伸縮活動,張開嘴時,肉突像極了在水中遊動的蠕蟲。

大鱷龜舌頭上的肉突是致命的誘餌(來源如水印所示)

大鱷龜的通身灰綠色與周圍的水體融為壹體,僅暴露出舌頭上的肉突,模擬蠕蟲來吸引獵物,壹些小魚、小蝦或小型兩棲動物見到這等美味都會忍不住上前,轉瞬間就會斃命於大鱷龜的巨口之下。大鱷龜用小小的舌頭肉突作為誘餌(磚),吸引了獵物使自己飽餐壹頓,獲得了豐厚的利益(玉),活脫是三十六計中的“拋磚引玉”。

頸棱蛇“偷梁換柱”

看看下面兩種蛇吧,左邊的蛇和右邊的蛇都是土褐色的皮膚,皮膚上有若幹略呈方形或橢圓形的黑褐色斑塊,那標誌性的三角形腦袋簡直是人的噩夢,給妳的第壹個感覺可能是,呀,兩條蝮蛇,前方有劇毒,感覺撤!不過,細心的妳可能發現了幾個細微的差別:

蝮蛇與頸棱蛇(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第壹,左邊的蛇的黑褐色斑塊似乎都是空心兒(中心顏色較淺)的,右邊的蛇的黑褐色斑塊卻似乎是實心兒(中心顏色較深)的;第二,左邊的蛇的瞳孔是垂直的,右邊的蛇的瞳孔卻是平鋪的;第三,左邊的蛇鼻孔和眼部之間有凹下的漏鬥形器官,左邊的蛇卻沒有。當妳發現這些細微的差別,要註意了,左邊的蛇是真的蝮蛇,右邊的蛇很可能是條假蝮蛇!

好不賣關子了,右邊這條蛇就是被譽為能夠高仿蝮蛇的“裝逼大師”——頸棱蛇。如果說皮膚的顏色和瞳孔的差別不容易被察覺的話,那麽壹眼識破頸棱蛇的偽裝的方法就是第三個區別,頸棱蛇是屬於遊蛇科的無毒蛇,沒有蝰蛇類、蝮蛇類等有毒蛇特有的“頰窩”。對,就是那個鼻孔和眼部之間的漏鬥形器官,這個器官裏有壹層薄膜,對溫度的變化極為敏感, 附近千分之幾的溫差都能被頰窩感知出來,這就是蝮蛇類捕捉溫血動物的法寶。

問題又來了,蝮蛇的頭部是天生的三角形,頸棱蛇也是嗎?不,作為遊蛇科的壹員,它也長著橢圓形的頭部,但當遇到危險的時候,頸棱蛇會縮扁身體和頭部,橢圓的無毒蛇頭被高仿為有毒蛇的三角蛇頭,起到驚嚇敵人的作用,真乃偷梁換柱,以假亂真!

棱皮龜“笑裏藏刀”

在茫茫大洋中,只有海鬣蜥、灣鱷、海蛇和海龜四類爬行動物堅守了,海龜家族並非壹個科學的分類,準確的說法是生活在海洋的烏龜。如果具體來分的話有兩大類:壹類是中新世以後才開始陸續下海的海龜,包括蠵龜類、玳瑁類、麗龜類等常見海龜;相比之下,另壹類則是在恐龍時代的白堊紀就已下海的“老前輩”——全身無龜甲而是裹著革制皮膚的棱皮龜,同時,它也是龜鱉目中最大的成員。

破殼出生的棱皮龜寶寶要趕緊爬向大海,遠離危險的陸地(來源:wiki)

最近,棱皮龜給我們帶來的新聞總是讓人悲傷的,比如吞咽漂浮在海中的塑料窒息而亡。這是因為棱皮龜多以水母為食,水中的塑料袋很容易讓棱皮龜誤以為是水母。加上龜鱉類動物壹項是性情溫順,得享長壽的代名詞,我們對棱皮龜不由得產生憐憫之心。但如果拋開人類的影響因素,在純自然環境中,棱皮龜相當可怕。

棱皮龜口腔和食道、腸道中滿布這種嚇人的白色肉刺(來源:環球網)

如果撬開棱皮龜的嘴,妳首先會發現它沒有牙齒。但棱皮龜又是以魚、蝦、蟹、烏賊、螺、蛤、海星、海參等眾多海鮮大餐為食的,沒有牙齒難道直接吞下去嗎?妳再往裏看看就會覺得毛骨悚然,原來,在棱皮龜的口腔中,滿布參差不齊的白色肉刺,就像是用鐘乳石雕刻得壹樣。更讓人吃驚地是,這種白色肉刺不僅分布在口腔,甚至延伸到棱皮龜的食道乃至腸道。因此,任何被它吞到的食物都會被這套驚人的“攪碎機”摧毀。棱皮龜憨厚的外表下,是這樣壹幅陰森恐怖的嘴,頗有點笑裏藏刀的意思。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ditor@ked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