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面館可謂多如牛毛,賣的不止壹種,還有好幾種:雜醬面、牛肉面、排骨面、肥腸面、煎蛋面...雖然方便食客選擇,但是並沒有達到少而精的境界,味道和顏色都差不多,確實是壹件很遺憾的事情。
牛肉面的湯比較好,肉要精挑細選黃牛最好的肉。當然,燉肉的溫度也很重要。做不好就會失去味道,就像嚼蠟壹樣。華興街曾經有壹家不錯的牛肉面店。除了味道鮮美之外,芫荽很新鮮,牛肉肥美多汁。咬壹口就能感受到。雖然現在很多面館都有賣牛肉面,但是牛肉看起來皺巴巴的,很小,有時候還夾雜著毛發之類的東西。去過壹次之後,我再也不會去這樣的商店了。臺灣省武俠小說作家古龍曾經說過,臺北有壹家面館叫“壹品風味”。老板娘用竹筷子往面碗裏夾牛肉的時候,總是帶著壹副老花鏡。看她選擇牛肉的專註和謹慎,幾乎就像壹個經驗豐富的商人選擇鉆石。但是,我在成都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板娘,那種場景只能讓我著迷。
排骨面看著簡單,其實挺有學問的。面湯壹定要清,面條要新鮮好看,壹根壹根排好。排骨要選對,烹飪要恰到好處。我們必須把壹塊厚厚的排骨做得又肥又多汁。如果我們偷工減料,味道就沒了,還可能讓人想起其他的東西。所以排骨煮的好的面店很少,排骨稍微炒壹下的面店很多。我有時候甚至有壹種感覺,在成都吃壹碗好的排骨面不容易。
記得在成都第壹次吃擔擔面的時候,我以為它另有含義,就只叫了壹碗面。雖然感覺服務員看我的眼神很奇怪,但我沒聽懂。面條端上來之後才發現,只是壹小碗精致的面條。後來才聽說“擔擔面”的故事。原來這種面太生僻了,不能當正餐!說不出有多喜歡擔擔面。我只是偶爾吃吃。
據朋友介紹,有名的渣面是崇州羊馬最好吃的。這幾年因為知識產權糾紛,它的名聲似乎更響了。這幾年成都也開了壹些所謂的渣面店,印象中最好的是七道堰街。面條不錯,食材也不錯,泡菜略帶酸甜。如果壹邊吃泡菜壹邊吃面條,那簡直就是壹種享受。這家面館經常客滿,去晚了就得坐外面等。石人社區也有壹些面館的招牌。面不錯,但是用料是雜醬面。因為面條上蓋的肉粉不是粉狀的,吃了之後好像被忽悠了。
前段時間在街上閑逛的時候,突然發現很多華興煎蛋面的招牌。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但是玉林小區的華興煎蛋面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湯汁清澈,面條爽口,雞蛋煎的恰到好處,還有冷豬耳朵等涼菜佐餐,吃起來很舒服。因為大多數經常去玉林的人都有吃宵夜的習慣,所以這家店似乎成了玉林面館的招牌。
關公所街有壹家賣煎包的商店。炸的包子不怎麽樣,但是能賣的面是最好的。我在那裏吃過很多次,成都晚報副刊部有幾個人經常和我壹起去那裏吃面。因為湯好,面好像更好吃了,味道也沒了。連雜醬面都很幹,吃起來自然是壹種享受。
我覺得吃有趣的面是有詩意的,可惜好的面館不是到處都有。有時候中午有空,會去壹些面館吃壹碗面,後來被朋友稱為“奇跡”。不過,我覺得為了壹碗好面跑壹趟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