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調節
據觀察,溫室溫度在25℃左右,24小時內芽可長出3-4厘米。在15℃時,只有1厘米長;當溫室溫度超過35℃時,會影響香椿芽的著色和品質。扣膜後10-15天為緩苗期,要努力提高溫度,白天溫室溫度可在30℃左右。經過1個月以上的自然光溫積累,白天溫度應控制在25-30℃,夜間13-17℃,采蕾時18-25℃。根據情況,蓋上草和紙被,增加溫度或保暖。
2.濕度調節
溫室種植的苗木根系吸水能力差,初期宜保持較高的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種植後澆水,以後酌情澆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晴天給幼苗噴水,防止脫水幹燥。發芽後,空氣的相對濕度應為70%。濕度過高,不僅發芽慢,香味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要及時釋放空氣,排出濕氣。
3、光線調節
香椿喜光,應盡量使用無滴漏膜,白天及時揭開草地膜和紙被,經常清理膜上的雜物,增加光照。如果光線太強,我們可以適當遮蓋草地進行遮光。
4、打頂促進分枝
采摘第二茬香椿時,同時摘掉頂部並固定好(從離地40厘米處頂)。幹燥後噴施濃度為200-500 ppm的15%多效唑溶液,控制頂端優勢,促進枝條快速生長,達到矮化栽培。之後根據樹型發育情況,及時打頂分枝,保證樹冠多分枝,多產香椿芽,達到高產優質。
5.水肥管理
香椿是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是很大。鉀肥需求量很大。每300平方米溫室,基肥需全腐熟優質農家肥約2500公斤,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氫鉀3-6公斤,碳酸二銨3-6公斤。每次采摘後,根據香椿的土壤肥力、生長情況和葉色,適量追肥澆水。
6、套遮光薄膜袋
谷雨中地溫在18℃以上時,可揭去地膜,秧苗自然生長。此後樹苗雖然發育迅速,但容易老化,要盡早準備黑紅2層2色聚乙烯薄膜袋。當香椿芽長到5厘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套上遮光薄膜袋了。這樣既能提高產量,又能保證香椿芽不老化。當香椿芽長到15 cm時,用袋子收集在壹起,然後裝袋出售。這種薄膜袋可以多次使用。
7、病蟲害防治
(1)香椿白粉病
白粉病在各產區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香椿葉片,有時也會侵染枝條。發病初期在葉片表面、葉背和嫩枝上形成白色粉末,後期逐漸擴大形成黃色和白色斑點。在白色粉末層上,產生了從黃色到深褐色大小不壹的小顆粒,即細菌封閉了膠囊殼。嚴重時覆蓋厚厚的白色粉狀菌絲,影響樹冠發育和樹木生長。嚴重者葉片卷曲焦枯,嫩枝被侵染後扭曲變形,最後死亡。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物理防治:及時清除病枝病葉,集中堆肥或焚燒,減少初侵染源。
2)生物防治:加強撫育管理,重視培育壯苗,使植物健康生長,增強樹木的生長勢和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及時修剪脫粒,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施肥,基肥需要增施磷鉀肥,生長期間避免過量使用氮肥。
3)化學防治:可在香椿萌芽期和柚尖期葉面噴施1倍的5波美度石灰硫磺混合液或100倍的高脂膜;每10d噴1次,連續噴2 ~ 3次。發芽或早發前,可用40%福星EC 8 000 ~ 65 438+00 000倍液或30%特福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6%樂必更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均勻噴灑枝葉。10 ~ 20天防治1次,發病期噴灑15%曲安奈德1,000次,或混合50%菌高脂膜,視病情連續噴灑2 ~ 3次。
(2)香椿葉銹病
香椿葉銹病經常在產區發現。幼苗病重,感染後生長勢下降。葉片上出現銹斑,受害植株長勢衰弱,落葉早,影響次年香椿芽產量。前期葉片兩側出現橙點(病菌孢子堆),呈散在或叢生狀,主要在葉背,嚴重時可波及整葉。後期葉背出現暗褐色斑點(病菌孢子堆),使葉片變黃,受傷後脫落。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物理防治:冬季去除病葉,搬運至林外集中焚燒,減少初侵染源。
2)生物防治:及時灌溉排水,降低濕度,為病害發生創造不利條件;合理施肥,避免氮肥遲施或過量施用,適當增施磷鉀肥,促進香椿生長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合理密植,註意通風透光,改善林內小氣候,減少病害。
3)化學防治:當香椿葉片上出現橙黃色夏孢子堆時,在早春用1 ~ 3波美石硫磺混合液和350倍五氯酚鈉混合液在枝條上噴灑1 ~ 2次或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 ~ 2000次或用65438+。夏孢子前期在枝條上噴施100倍波爾多液,每10d噴施1次,每667m2用量約100kg,連續噴施2 ~ 3次,效果較好。
(3)桑黃菇
毛竹又名黃葉蟲、黃葉甲、藍尾葉甲,壹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開始羽化。出苗後,成蟲先為害發芽較早的香椿、樸樹、榆樹,桑葉新芽長到8-65,438+00葉時,轉為桑葉。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物理控制:利用成年人的假死狀態殺人;淩晨敲樹幹,搖到地上,迅速殺死。
2)化學防治:采用植物農藥0.63%煙堿500倍液和生物農藥BT2 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