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這是什麽蛇?

這是什麽蛇?

恭喜樓主,妳沒看錯,就是白條錦蛇。

錦蛇(Elaphe dione),別名枕紋錦蛇、麻蛇。無毒蛇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生命力強,耐饑耐渴。性情溫和,行動緩慢。捕殺鳥類、蜥蜴和小老鼠作為食物。它的耐饑能力很強,紀錄是18個月。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頭部略呈橢圓形,尾部細長,全長約1米。吻部鱗片略呈五角形,寬於高度,從背面可以看到它的上緣:鼻間鱗片成對,寬於長度,它們的總和只有額部鱗片的壹半;壹對近乎方形的額頭鱗片;前鱗為盾形,瓣緣略寬於後緣,長度長於距吻部的距離;壹對頂骨鱗片,比額骨鱗片長。鼻子大,呈祝賀狀,開口在大小幾乎相等的前後鼻鱗之間;頰鱗1,長於身高;2眶前鱗片,少數為1或3,與額鱗片不相切;1眶上鱗片;2眶後部鱗片;2=3(或4)個時間尺度。上唇有8個(3-2-3)鱗片,第七個鱗片最大;下唇鱗片為10-11對,第壹對在頦鱗片後面相切,前五對切頦前片。背鱗多為25排,少數為23排;中間25行,少數23行,部分27行;肛前段19線,個別17線;整個背鱗有9排,邊緣較弱。腹鱗為173-193,雌性為177-189;63-69對尾下鱗片,54-60對雄性。肛鱗平分。背部為淺灰色、灰褐色或棕黃色。

頭頂有三條深褐色條紋:第壹條細或不明顯,穿過鼻鱗,穿過頰鱗和眶前鱗到達眼睛;第二條線弱而寬,通過眶前鱗的上角斜向後越過額鱗,直到眼睛與上壹條線相遇,眼睛是壹條斜到眼角的粗黑線;第三條最寬,橫於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和頂骨鱗的外半部回到枕部,呈鐘形連在兩側,即形成特殊的枕紋。幼蛇出生時頭頂的斑紋尤其明顯。尾巴背面有三條淡淡的縱條紋;前後壹條線窄而模糊,常被黑點隔開(寬約1-2刻度),兩邊兩條線較寬。腹鱗和尾鱗外側的斑點厚而不連續,如鏈狀;有些個體在腹部兩側有分散的紅棕色斑點。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地、草原,棲息於田野、墳墓、草坡、林區、河流及附近地區,也常見於農民的菜園、雞窩、畜圈,有時進入舊土坯房捕食鼠類。晴天晚上出來活動。北方地區10月初開始蟄,次年4月下旬蟄出。捕食壁虎、蜥蜴、嚙齒動物、鳥類和蛋類。幼蟲也吞食昆蟲。

分布在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新疆等地區。

《蘇州日報》於2008年4月11日發表文章《這些數字已經漸漸淡去》稱:蘇州地區的蛇從1990到1993在常熟、吳縣、蘇州的6個養蛇場所購買了45.4萬條蛇。

隨著蘇州城鄉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和優化,野生動物正處於全面保護和初步恢復階段。多次在蘇州山區發現河麂、刺、啄木鳥、白條蛇、青蛇、短尾蝮蛇等多種保護動物。然而,蘇州的野生動物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法治管理案例分析指出,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烏裕爾河、雙陽河下遊,地理氣候條件優越,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其中魚類51種,包括經濟魚類近30種。兩棲動物有小鯢、花背蟾蜍、中華蟾蜍、斑點林蛙、黑斑蛙、黑龍江林蛙6種,占全省總種數的50%。爬行動物有甲魚、蜥蜴、黃背蛇、白條蛇、虎斑蛇、日本蝮蛇6種,占全省總數的37.5%。

保護等級:“三有”(國家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相關報道稱早在1954在寶山區五角場地區首次發現。65438至0977年,在金山區大金山島采集了兩個成年雄性標本。本次調查在大金山島路邊草叢中僅發現兩只成蟲,陸域內未發現活動。數量極其稀少罕見。爬行動物有10種,如疣壁虎、光頭蛇、黑眉蛇、烏梢蛇、王蛇、白條蛇、紅點蛇、紅鏈蛇、紅鏈蛇、蝮蛇等。1993 12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上述動物與人類關系密切。它們對人類是有益的,它們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是齊頭並進的。對它們最大的傷害是環境汙染,無節制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

蘇州科普之窗網站上說:吃蛇之風猶存,已經蔓延到全國,擴大到不選蛇種的地步,甚至越禁越烈。蘇州地區的蛇資源極其豐富,遍布山野,甚至經常出現在農村的民居和房屋中。然而,隨著吃蛇的興起和蛇皮、蛇膽、黑眉蛇、金蛇、烏梢蛇、白條蛇、短尾蝮蛇等大中型蛇種的大量出現,由於當地(特別是常熟的湯唯,郊區的吳江、吳縣、湖墅)的調查,蘇州地區從事蛇制品經營的單位有***17家,其中壹家以1993向當地養殖戶收購活蛇20噸, 白條金蛇和青蛇成為20年來稀有的蛇種,而身長2米的黑眉金蛇在不久前還是壹種常見的、普通的、不受幹擾的“家蛇”。 如果不依法制止這種勢頭,寶貴的蛇類資源將被破壞和喪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