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菜講究吃的豪爽,過癮。它很油,味道很重。蔬菜不喜歡炒或煮,更喜歡涼拌或直接蘸醬。冬天喜歡吃火鍋燉肉,酸菜白肉燉血腸,排骨燉豆角。
擴展數據
特性
東北菜風味濃郁,鹹甜分明,用料廣泛,烹調精良,風味濃郁,色香味濃,脆脆爽口,烹飪方法擅長炒、煎、烤、炸、蒸、燉,以滑、炸、醬、燉為主要特色。
東北菜,不拘泥於細節,有東北人的氣質。東北菜在做法上也結合了壹些宮廷菜肴和漢族飲食長處,使用東北特產原料和純綠色食品原料。很多菜品呈現出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老,或者外酥裏嫩、外酥裏爛的特點,口感醇厚,菜品豐富實惠。
經典菜肴
葷菜:鍋包肉、椒鹽豆腐幹、大棒骨、肉末、白肉血腸、炒肉腸、東北燉肉、酸菜排骨、醬骨架、酸菜燉粉條、白菜燉雞、蔥燒鯉魚、椒麻雞、肉絲皮、炸鯉魚、韭菜絲、朱穆肉。
芝麻醬鮑魚、鴛鴦戲龍飛、紅燒肘子、蛋浸銀魚、茄汁草魚片、芹菜絲、五香牛肉、蒜香烤蛙腿、鴨腰烤蘑菇、芹菜炒牛肉、過江鯽魚、蔥花肉片、魚肚羊肉、軟煎魚、麻辣豆魚等等。
飲食環境和文化特征
東北飲食文化圈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歷史特征
中國東北位於北緯42°至53° 34 '之間,是最寒冷的自然地區。處於強大的蒙古高壓之下,比地圖上其他任何地區都冷,這無疑是東北自然生態的基本特征,從而成為這壹地區文化歷史上的首要環境因素。
東北地區的河流、湖泊和沼澤擁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不僅保證了植被的茂盛,也為陸地動植物的生長和物種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也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森林遼闊、草原遼闊的最優越地區,也是狩獵、畜牧、捕魚、種植最理想的自然綜合經濟區。
食品原料和自然資源應該是飲食文化的決定性環境因素,尤其是人類更依賴自然本身的飲食文化。在經歷了漫長的生態巨變的今天,我國東北地區的廣覆蓋森林仍有17萬公頃的天然林面積,占全國森林資源總量的60%。
許多物種、屬和大量動物生活在這裏,它們為這裏的人們提供了美味的食物寶藏,以及豐富的植物山貨。豐富的水域為人類提供了種類繁多的魚類。
廣闊的平原草原是獨特的畜牧業天堂。據筆者對1419世紀東北地區食物資源的初步研究統計,情況大致如下:家禽70余種,哺乳動物50余種,魚類100余種,水果60余種,蔬菜100余種,谷類40余種。
直到20世紀中期,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是“打麅子釣魚,野雞飛進電飯鍋。”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應該是東北飲食文化圈另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
東北地廣人稀,生存空間廣闊,決定了單純“靠天吃飯”模式的經濟生活。人口對自然的壓力看似微弱,生態環境幾乎處於初級階段,瘦人口的消費只是鳥、動物、魚、水果、蔬菜等無數自然產品中極小的壹部分。
這使得東北的優秀人才長期保持基本平衡。這個東北的美食天堂,直到本世紀初,還沒有因為糧食的壓力而遭到嚴重破壞。
豐富的食物資源和相對稀缺的人口之間存在著合理的和諧關系。在自然界的食物鏈循環過程中,大陸很多地區還沒有出現人為幹預導致的各營養級等級結構的顛覆和崩潰。
“遊手好閑,在野外鬼混”,這句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在流行的農村諺語,反映了東北農民經營粗放,謀生不難的基本歷史事實。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東北地區的居民采取了畜牧、狩獵、捕魚、采集和合理種植等生產方式,並且都以肉類(動物、家禽、魚和奶)為基礎,以植物性食物(谷物、水果和蔬菜)為補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東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