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面,但只有銀川人為壹碗面寫了壹首歌。
“妳回家吧,困難的時候,回家媽媽給妳做妳最喜歡的羊肉面……”成立於銀川的布衣樂隊,曾為銀川的羊肉面寫過壹首同名歌,許多人聽得熱淚盈眶、情難自已,專程跑到銀川來品嘗這種歌裏的面食。
其實,銀川的面食還有很多,但在面食雲集的北方,銀川似乎被人們忽略了。
天下黃河富寧夏。銀川,作為寧夏的首府,黃河在不同 歷史 時期的改道,不僅將它養成“七十二連湖”的“塞上江南,魚米之鄉”,而且在東部平原地區,留下了大量有機含量高、保水保肥的灌淤土,豐富了寧夏的農業生產,也豐富了寧夏的飲食。半碗面,半碗米,是銀川人飲食習慣的形象概括。大多數本地人都是中午米飯,下午面條,再加上是善於炮制面食的回族聚居地,也是壹座移民之城,久而久之,銀川便有了豐富的面食,雖不能像面食大省山西“壹年三百六十天不重樣”,但在以面食而著稱的北方地區,也自有它不容小覷的壹席之地。
面食
銀川最出名的壹碗面,是羊肉面。上面提到的《羊肉面》歌裏的面,是羊肉臊子面。手搟的面切成又薄又細的面條,制湯的羊肉切成碎丁,熱鍋熗炒,加入蔥、姜、米醋等,熗好的紅湯色彩濃郁,香氣誘人,澆在煮好的面條上,湯寬面柔,別有滋味。
銀川的羊肉面,傳統代表為羊肉搓面。這種面的特點,在面條的工藝“搓”上。選上好的高筋面粉,和面揉團,醒好後搓成筷子般粗細,下鍋煮熟。羊肉臊子,則精選羯羊肉,切丁炒熟,燴以文火熬制的羊肉湯,配上香菜末、梅豆、豆腐,放壹勺辣椒紅油,吃壹口,面筋肉鮮,香氣四溢,如果再來壹碟小鹹菜,不愛吃面的人,也能愛上羊肉面。
還有壹種羊肉面,叫羊肉炒揪面片。醒好的面用手壓薄,水開後,將面揪成小片兒投入鍋中煮熟,撈入炒好的鍋中翻炒入味,再加少許鮮湯、時令蔬菜,盛壹盤出來,辣油紅,蔬菜綠,色香味俱全。
羊肉搓面
羊肉炒揪面片
如果說羊肉搓面、羊肉炒揪面片,在別的地方也能吃到,不算是銀川特有的面食,那麽生汆面,絕對是銀川的特色面食,別的地方還真不容易吃到。
生汆面起源於寧夏南部山區,亮白勁道的面片,湯裏輔以肉餡丸子、粉條等佐料,當地人還喜歡在上面鋪壹層紅亮亮的油辣子。當壹碗熱氣騰騰的生汆面端上桌時,先不論那股飄著鮮肉的汆香味兒,光是視覺上就讓人垂涎欲滴。
除此之外,還有用賀蘭山紫丁香山菇做成的賀菇面,同樣以羊肉為主的羊排小揪面和連鍋面,還有以蕎面為原料做成的蕎面饸饹、蕎面攪團……
面點
油香軟,饊子脆。
在許多人印象裏,回族人善於炮制牛羊肉,卻忘了他們也善於面點的制作。饊子,便是寧夏回族的傳統面點之壹。制作饊子時,先將精粉加少量鹽水,揉成絮狀,再加水調和,反復揉壓,搓成條狀,抹上清油,放在盆中醒面。油鍋燒開後,左手四指並攏,纏上面條,輕輕抻成環狀,套在兩根竹筷上,放入鍋中油炸。出鍋的饊子,金黃金黃的,焦酥香脆,除了自食,還可用來招待賓客、饋贈親友。
饊子
同樣油炸的面點,還有油餅、油糕、麻花。油糕色澤金黃,呈橢圓形,中空有餡,餡壹般是紅糖或白糖,吃起來又甜又綿軟。麻花的制作比較講究,將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熬成的水和面,同時添加適量雞蛋和清油,反復揉壓後,搓成條狀,再擰成麻花,放入鍋中炸至金黃即可出鍋,這樣的麻花脆酥爽口,又可分為不同的味道,能滿足每個人的口味。
油糕
麻花
饃與餅
饃與餅,也是銀川面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餛饃,是回族的特色面食。將和好的面經過二次發酵後,根據食用者的喜好,加入鹽、糖、五香粉,也可以加入蔬菜、牛羊肉等,再烤制而成,口感酥脆,外形獨特,如今銀川的街頭,也能見到這種食物。
肉夾饃,本是關中的食物,到了銀川,變成了羊肉夾饃。這與寧夏盛產羊肉有關,寧夏的羊肉質地細膩,沒有膻味,清燉的大塊羊肉剔骨剁碎,夾到餅中,再澆上蒜蓉醋水的湯汁,那叫壹個美味,比之於西安的肉夾饃,是另壹種味道。
羊肉夾饃
還有厚實的鍋盔、美味的千層餅、耐久的幹糧饃、甜軟的糖酥饃……它們連同面條、面點壹起,溶於銀川人的日常,用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味道,填飽了寧夏人的肚腹,也餵養了寧夏人的性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