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寒、辛、甜。脾胃經。葛根(生,善解肌熱,生津止渴,透疹);燉葛根(用於燉,長於升陽止瀉)。
基本功效:解肌熱,透麻疹,生津止渴,壯陽止瀉。
臨床應用
1,用於外感表證,腰酸背痛強的患者。
本品味甘、辛,屬脾胃經,故有解肌退熱之功。它既可用於表證發熱,也可用於頸痛攣縮。使用治療:
①風寒表證,因邪郁致發熱重,惡寒輕,頭痛無汗,常與柴胡、黃芩配伍,如柴葛吉傑湯(《傷寒六書》);
②外感風寒無汗,項部劇痛者,常與麻黃、桂枝同用,如《傷寒論》葛根湯;
③外感風汗、惡風、項痛強者,常與桂枝、白芍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14
2、用於麻疹。
本品為辛涼散粉,能散表邪,透疹。常與升麻、白芍、甘草配伍,用於治療麻疹初起或滲透不良,即升麻葛根湯(嚴氏小兒方)。
3.用於發熱口渴,陰虛口渴。
本品味甘涼,能壯陽、生津止渴。治療:①發熱口渴,常伴蘆根、天花粉等。@解渴,常配山藥、黃芪等。,如俞曄煎劑(“藥熱”)。
4、用於濕熱泄瀉及脾虛泄瀉。
本品能升脾胃,清陽止瀉。治療:①濕熱泄瀉,常與黃芩、黃連、甘草配伍,即葛根秦煌黃連湯(《傷寒論》);治脾虛泄瀉,常與人參、白術同用,如七味白術散
5.用於骨關節痛。《神農本草》中有葛根的“主痹”。骨痹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骨質增生。根據朱良春用藥經驗,葛根:“補腎治本”,治療宮頸增生需用葛根30~45g,認為葛根能“治骨痹,解痙通脈”。
6.用於實熱牙痛
葛根味淡,散於脾胃經中。葛根可散郁火,正如《本草綱目》中葛根可“散郁火”,本草明確指出葛根可治“胃火郁結,牙痛口臭”。因此,葛根可用於散邪透疹,也可用於風火胃火引起的牙痛。
葛根素註射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現代臨床應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治療糖尿病、頸椎病、心腦血管疾病、腹瀉等疾病。
草藥摘要:
葛根性輕,散結,舒筋,升陽散火。
辛,甘,性平,張揚,向上。入陽明經,可提胃氣,生津止渴。風藥燥,葛根只能解渴,這樣才能養胃氣,入肺生津。同步入脾經,開膝發汗,舒筋清熱。
脾主肌肉。是治療脾胃虛弱腹瀉的聖藥。《經》雲:清氣在下,便致瀉。葛根能促進陽氣、明氣、清氣。治寒中風、陽明頭痛、張日常頭痛為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花湯。如果太陽第壹次生病,在進入陽明之前頭痛,不允許服用湯藥來促進,會導致邪氣進入陽明。
仲景治太陽、陽明之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還有葛根秦煌黃連吉傑湯,是用來斷太陽入陽明之路的,不是太陽藥。
血痢溫熱瘧,丹溪曰:凡治瘧無汗者,必有汗,祛邪為主,以補為主;有汗就不該有汗,要強身健體。陽瘧有汗出者,加人參、兩面針、白術止之,無汗出者,加秦、葛根、蒼術止之。
腸道痘疹。會得痘痘。丹溪說:若斑疹已見紅點,則不宜多服生葛湯,以免表虛加重斑疹而腐爛。還能活絡陰氣,散郁火,解酒毒,葛根尤佳。促成二便會殺死各種藥物。用防傷胃氣升散太過分了。
生葛根汁性寒,解除熱病吐血。
現代大多數中老年人喜歡將葛根泡水或服用葛根粉,以預防和調節心腦血管疾病和血糖。但腸胃不好的人壹定要註意,本品性寒,服用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胃痛。
茶方壹:葛根6-10g,泡水。
功效:解酒,主治頭痛、頭暈、煩渴、嘔吐、胸膈脹滿等。
本文僅供參考。有什麽看法可以在評論裏分享壹下經驗。
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