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去貴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閑逛,妳會發現很多火鍋,或酸辣,或清湯,或麻辣。比較有代表性的貴州火鍋各有特色,比如貴陽的清水和酸辣,黔東南凱裏地區的酸湯魚火鍋和酸湯牛肉火鍋,黔北遵義地區的豆腐皮火鍋和烏江魚火鍋,黔西北畢節地區的雞豆腐火鍋。
沒錯,這就是豆飯火鍋,也是貴陽特色美食的代表之壹。
貴陽人愛吃豆米,因為它很普通。
貴陽人把蕓豆叫做“綠豆飯”。綠豆老了,豆莢裏帶花的紫豆也叫豆米。豆米在貴州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蕓豆泡煮到沙不碎的程度,然後開始各種表演:炒菜,成為豆飯火鍋,炒,成為脆皮豆飯,或者炒,成為怪炒飯的配角。貴陽人對豆飯的喜愛就是吃法多樣。除了上面提到的炒豆飯和豆飯火鍋,還有豆米湯和泡飯。素食主義者包括腌豆米飯和植物油燉豆。總之,豆飯給貴陽人帶來了快樂。
貴州人愛吃豆類和大米的另壹個原因是為了補充植物蛋白。和過去相比,牛肉和豬肉更貴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到的。綠豆既經濟又容易得到。聰明的貴陽人把豆子和米飯精心烹制成美味佳肴。
好蕓豆來貴州威寧。除了白蕓豆、雞腎蕓豆、朱砂豆,還有紅米豆、紅小豆、茬豆、蕓豆、豌豆、蠶豆...白紅蕓豆和大花蕓豆還遠銷港澳和東南亞國家。威寧火腿燉蕓豆是威寧的美食。此外,威寧是中國著名的“南國馬鈴薯、蕓豆、苦蕎、中藥之鄉”,也是溫帶落葉水果、高寒地區畜牧業和寒地蔬菜的重要基地。
貴陽豆飯火鍋的主角是蕓豆,主要是幹蕓豆飯。鍋底看起來很簡單。將豆米煮熟破皮,加調料做鍋底。湯是白的,豆子是爛的,這是豆飯火鍋的兩個標誌性特點。但是,要做到這兩點,還是有門道的。而且煮出來的蕓豆已經很軟很爛了,沙沙面的味道壹定是煮出來的。入口即化,入口粉能感受到。只有在貴陽呆久了的地道貴州人,才能做出這麽醇厚的味道。
豆飯火鍋,在這道民間家常菜中,加入了特制的軟哨、貴州爛椒、秘制豆湯,重新定義為“豆飯火鍋”。豆香四溢,口感鮮濃微辣。微辣的是貴州特有的爛辣椒,是經典的味道。“沒什麽不好辣的,不是貴州”。爛辣椒是貴州特有的辣椒制品,區別於湖南的剁椒和四川的泡椒。
尤其是貴陽的軟哨,壹定少不了貴陽的豆米火鍋。壹級五花肉用中火慢煮制成類似油渣的半成品,再加入糟醅和各種香料制成貴陽軟哨,再放入豆飯火鍋中烹制,不會使軟哨失去味道,反而會刺激軟哨的口感。
豆飯火鍋吃的時間越長,味道越濃。火鍋煮到後面,各種蔬菜和食材在湯中入味,湯底吃起來更鮮、更甜、更濃郁、更滑。吃飯結束時,用勺子盛壹碗湯,湯裏有豆子和米飯、各種蔬菜、軟哨、培根或肉丸等。,對於拌飯來說,哪種吃法最好。妳不能放下筷子,妳希望妳有兩個胃。減肥從此是浮雲。
在貴州吃火鍋,泡水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壹個貴陽人來說,不沾水的火鍋是沒有靈魂的。吃火鍋,湯,燒烤,麻辣燙...壹定要有專門的,配套的蘸水,差不多就是壹道菜了。如果桌子上有幾個不同的湯菜,妳會端上幾個不同種類的蘸料,比如醬辣椒蘸水的素瓜豆,油辣椒蘸水的豆腐腦,幹辣椒面的烤豆腐,壹定不會錯。估計這種壹盤菜蘸水吃的方式在全國也不多見。
豆米火鍋常用的蘸水有兩種。壹種是素辣椒蘸水:由辣椒面、辣椒面、鹽、醬油、味精、姜米、蒜泥、蔥花制成。二是將油辣椒蘸水:在油辣椒中加入少許蔥花、苦蒜等香型輔料,或用熟植物油將辣椒炒香後加入香型輔料。
這種“蘸水”的吃法,其實是中國古代飲食傳統的遺留。祖先吃肉要用各種蘸醬和各種相應的容器,規矩不能錯。規矩寫在《禮記》《儀禮》等古籍裏。如果妳去壹些博物館,妳也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地圖。現在我們似乎對青銅器感到困惑,這些青銅器在古代排列得很清楚。不同水平的人可以使用不同數量和形狀的不同樂器。
蘸之前先把蘸到火鍋裏的豆米湯稀釋壹下。配菜新鮮,菜品足夠豐富。蘸著蒜瓣和壹點豆瓣味的水,和豆米湯絕配。正確的吃法是稍微稀釋壹下,保持微湯狀態,因為這樣可以讓蘸水變成壹種“醬”,裹在菜上,味道非常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