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想知道怎麽建壹個養殖黃鱔的站點,在哪裏學技術?謝謝妳

想知道怎麽建壹個養殖黃鱔的站點,在哪裏學技術?謝謝妳

主要內容

概述:養殖黃鱔應註意的環境;建造鰻魚池塘。

黃鱔人工養殖技術措施:放養種類、黃鱔的選擇與放流、飼養管理、防逃。

黃鱔養殖管理:投餵適口餌料,勤加淡水,創造適宜環境,註意防治黃鱔病害和越冬。

黃鱔的疾病技術與防治,黃鱔的幾種常見疾病。

壹.概述

黃鱔又叫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壹般壹個月能長10 cm,九個月體長可達300克,達到商品魚標準。黃鱔特別適合農村人工養殖,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

1.鰻魚養殖應註意的環境

妳要選擇壹個水源充足,壹年四季都有日出的地方。水質方面,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妳必須經常換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壹次,夏季1-2天換水壹次。水深不低於10cm,註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而死亡。

2.建造鰻魚池塘

建鰻池,要選擇地勢略高,排灌方便的地方,以小型為主,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深度80-100 cm。池塘形狀應該是東西向的,為了防止逃跑,可以另做壹個池塘邊緣,周圍高出地面30-50厘米。如果池塘建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就不需要砌築。池塘底墊裸露30-60cm中等硬度的土壤,便於黃鱔挖洞潛伏。在水源附近挖壹個進水口,在與水底平行的對面下端留壹個出水口。所有的出水口都要裝上漁網布,以防鰻魚逃脫。在池塘水面1/3處可適當種植茭白、空心蓮子草、苦艾等水生植物,用於避風養鰻。

2.黃鱔人工養殖的技術措施

1.鰻鱺的飼養種類及鰻鱺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格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均勻的黃鱔。壹般每條尾巴的重量是20克。如果每尾放30-50克大規格鰻魚,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魚苗是籠子裏抓來的或從市場上購買的野生幼鱔,但要把破皮斷尾的受傷鱔去掉,也可以人工繁殖。早春進貨比較好。應該會在壹周內發布。放養量壹般是每平方米1.5-3斤,條件好的可以放5-6斤。總之,放養規格大,密度就會小,否則就會相應增加,放養前要對魚進行消毒,水和水的溫差不能太大。

2.飼養和管理

黃鱔主要是肉。人工飼養可以包括蚯蚓、小魚小蝦、蝸牛、蚌肉等。,以及米糠、豆餅等壹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爛的飼料不要餵。投餵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餵量占黃鱔總體重的3-5%,6-8月投餵量占總體重的6-7%。投餵量隨著鰻魚的成長而增加。當生長溫度適宜時,應進行更頻繁的補料,15℃以下和10℃以下應停止補料。飼料要放在進食桌上,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防止逃跑

雷雨天氣悶熱,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洞,將頭伸出水面。這個時候要註意註入淡水。雨天也要註意溢流口是否暢通,漁網是否牢固,防止黃鱔出逃。不能有草繩或木棍伸到池外,因為黃鱔在雨天最容易順水逃生。

3.黃鱔養殖的夏季管理

1.餵食可口的誘餌

黃鱔是壹種肉食性雜食性魚類。我特別喜歡新鮮的飼料,或者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比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蝸牛、貽貝、蠶蛹、蚯蚓、蠅蛆、牲畜的下腳料等。這些是黃鱔的理想飼料。

黃鱔喜歡在白天和晚上活動,下午4-6點投餵為好。黃鱔貪食、饑餓,飽腹感不易被察覺。所以要註意定時定量餵養。壹般每平方米鰻池每天應投餵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要有固定的餵食場所,多設餵食臺,防止搶食或饑餓不均。

2.經常補充淡水。

養鰻池深度要合適,壹般15-20cm,要勤換水,每天或隔天換水,保證淡水質量。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補充淡水。雨天註意排水通暢,避免雨水淹沒水池,防止外逃。

3.創造合適的環境

黃鱔適宜的生溫為65438±0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的攝食和生長,在夏秋季節要註意為黃鱔創造壹個適應的環境。養殖池塘的1/3區域可以養水葫蘆、浮萍、慈姑、菱角等水生植物,池塘邊可以種壹些南瓜、扁豆等,池塘上可以搭個架子遮陽,方便黃鱔生長。

4.重視鰻魚病的防治

放養鰻鱺種前,用4%鹽溶液浸泡或用漂白粉10-20分鐘,可有效預防鰻鱺疾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必須小心操作,避免鰻魚受傷。黃鱔患此病時,可在全池撒上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鹽的混合物,也可浸泡在3-5%的鹽溶液中5-8分鐘。

5.黃鱔的越冬

(1).幹越冬:冬季排幹池水,保持土壤濕潤,上層覆蓋18cm稻草,防止土層凍結。註意老鼠和貓進入池塘傷害鰻魚。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改善水質,提高水溫,及時破冰水面,避免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4.黃鱔疾病及其防治技術

在生長期,尤其是鰻魚苗剛放出來的季節和鰻魚繁殖季節,壹定不能讓鴨子在池塘裏捕食。為防止貓、鼠、鳥等動物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覆蓋水池或采取其他防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為溫度過高,黃鱔會中暑昏迷。這時候要換涼水,或者陰涼處降溫,再餵新鮮的肉末。

在飼養初期,如果鰻鱺種表皮受傷,容易引起水黴病。患病的甲魚毛發發白,食欲不振,最後虛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損傷、體質強壯的幼鰻,放養前用石灰對鰻池進行消毒。如發現有水黴菌的鰻魚,應及時用5%的碘酒或3-4%的鹽溶液沖洗5分鐘,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是黃鱔背上有壹個黃豆大的黃色圓斑。

控制方法是在鱔魚塘裏養壹些蟾蜍,因為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如有此病,可剝下蛤蟆頭,用繩子綁好,在池中拖幾下,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滴蟲病是由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大量毛線蟲寄生並導致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鰻苗前用生石灰清理池塘,可殺死蟲卵,預防疾病。發現病鱔後,每50公斤鱔魚可使用敵百蟲晶體5克(90%),混合豆餅粉3公斤,制成藥餌進行投餵治療。

5.黃鱔幾種常見疾病的防治

黃鱔養殖過程中應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爛皮膚病:

生病的鰻魚無法移動,整天把頭伸出水面。它們的體表有許多大小不壹的圓形紅斑,多在腹部兩側。有的腹部會出現蠶豆大小的紫色斑點,嚴重的表皮會爛成漏鬥狀的洞。如果把爛皮剝掉,經常可以看到爛皮和內臟。

預防和控制方法:

(1)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之壹。

(2)在加新水的同時,全池噴灑1ppm漂白粉3天,療效較好。

(3)每立方米水投餵紅黴素25000單位噻唑混合餌料,每天1次,連續投餵3-6天。

2.皮膚病:

此病是由於黃鱔因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相互撕咬,傷口感染黴菌所致。傷口長出棉絮狀“白發”,患病黃鱔食欲不振,最後體重減輕死亡。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用5%鹽溶液浸泡鰻鱺種子,然後放生。

(2)患病的可以撒上0.04%的鹽和0.04%的小蘇打混合物。

(3)尾腐病:此病易發生在高密度養殖的鰻鱺池塘或運輸過程中。病鰻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使尾柄或尾肌腐爛,尾椎外露,病鰻頭部伸出水面,反應遲鈍,不能動彈。

防治方法:(1)註意養鰻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和危害。(2)全池噴灑0.2ppm呋喃唑酮。(3)用每毫升0.25單位金黴素溶液浸泡消毒魚,效果很好。

3.毛細線蟲病:

該病是由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導致黃鱔體重減輕,繼而死亡。

防治方法:(1)放養前用生石灰對鰻池進行消毒,可預防該病。(2)每50公斤黃鱔與5-7.5克9%敵百蟲晶體混合,投餵到貽貝肉中6天。(3)用中草藥混合物如貫眾、蔓荊子、蘇梗、墨利亞神女,按每50公斤黃鱔290克的總用量(比例依次為16:5:3:5),加入總用量3倍的水,煎煮至原水量的1/2,倒出藥汁,按上述方法第二次加水煎煮。

4.是由棘頭蟲寄生在腸道內,引起炎癥充血,堵塞腸道,嚴重時造成腸道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1)鰻魚塘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飼料中加入40-50克90%敵百蟲晶體,連續投餵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