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傳言,尤其是這幾年,環保也不例外,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環境謠言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市場,如何遏制其傳播?記者采訪了各方專家。
謠言的定義
“沒有相應事實依據,而是通過壹定渠道捏造和傳播的言論,都是謠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表示,謠言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不符合事實。在傳統社會,謠言通過口口相傳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進入互聯網時代後,謠言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了傳播效率的飛躍,傳播速度快、傳播距離遠,這是過去所有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
“環境問題復雜多變,涉及多個學科,具有壹定的專業性和知識性。”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突發事件壹旦發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很多都似是而非,不脛而走。有些謠言影響有限,但有些謠言會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有些謠言是有方向性的,比如霧霾相關的謠言,也會影響環境治理,危害不可低估。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唐傑認為,謠言可能在兩個層面帶來危害:壹是侵害個人、群體或組織的合法權益;二是影響經濟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煤的平均硫含量為1.4%,進口高硫石油焦的硫含量高達5.5%-7%。燃燒石油焦每年向大氣中釋放30-50萬噸硫,沒有霧霾才怪。”前不久,壹篇名為《霧霾真相——進口高硫石油焦》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針對石油焦,好像石油焦是霧霾的罪魁禍首。
隨後,情況發生逆轉,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石油焦作為石油的副產品,在我國產量很低,用途也很有限。把石油焦判定為霧霾的罪魁禍首既不準確也不現實。那篇文章完全是謠言。
關於環保的謠言很多。去年“六五”環境日,北京市環保局首次發布十大環境謠言,涉及霧霾、水汙染、固廢、電磁輻射。看到權威的傳言和質疑後,估計很多人都有頓悟之感。這些謠言甚囂塵上,刺痛了公眾的神經。
“環保謠言滿天飛,說明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強烈關註。這種強烈的關註與環保領域本身的專業性相結合,心理上的‘社會瀑布’效應就顯現出來了。”唐傑說,壹旦有人相信這個謠言,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形成瀑布般的強大趨勢。
環境謠言的另壹個特點是多次傳播。比如“核霧汙染”是幾年前的老謠言了,但是在2065 438+05-2065 438+06秋冬出現重度霧霾的時候又開始傳播了。這說明汙染事件發生時公眾的焦慮是謠言傳播的“沃土”。
害怕受害,但缺乏常識,使得謠言泛濫。
事件越重要,事實越不清楚,謠言傳播的速度越快,範圍越廣。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傳遍了半個世界。”謠言是怎麽產生的,為什麽傳播的這麽快?
“謠言可能是有人故意編造的,也可能源於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部分遺忘、錯誤記憶、誤讀,或者摻雜了主觀信息。故意編造謠言的人可能有經濟利益、政治意圖、報復他人等動機,也可能有個人炫耀等心理因素。”唐傑說,謠言需要壹定的條件才能廣泛傳播,影響輿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
匡告訴記者,有壹個謠言傳播公式:謠言=重要性×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謠言的傳播速度與事件的重要性、事實的模糊性以及謠言受眾的批判能力密切相關。當壹個事件越重要,事實越不清楚,謠言傳播的速度越快,範圍越廣,其危害就越大。
事件發生後,查明真相需要壹段時間,但公眾渴望第壹時間了解情況。在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無言以對的時期,網絡會成為謠言的溫床和傳播的加速器。真相只有壹個,但謠言可以轉化成多個版本來傳播。“在霧霾方面,霧霾是如何產生的眾說紛紜。不僅很多人不了解,專業人士也沒有定論。因為太專業,太模糊,壹般人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霧霾的謠言滿天飛是很正常的。”顏對說道。
2011年3月,日本東海岸發生大地震,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誰也沒想到,這次核事故會在中國引發搶購風暴。“鹽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輻射;受日本核輻射影響,國內食鹽產量將出現短缺。”受這兩條消息影響,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很多地方鹽壹天就被搶光,商家趁機漲價。市場秩序混亂。有關部門多方組織貨源,確保食鹽供應。事後,兩則消息也被證實為謠言。
“很多人意識到輻射會帶來環境問題,但對在什麽情況下會發生健康危害了解不夠,容易相信謠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主任朱說。
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6.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不久前發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較低,每100居民中不到9人具備環境與健康的基本概念、知識和技能。“公眾以現有的知識水平意識到了汙染的危害,但對相關知識和常識的了解遠遠不夠,導致謠言四起。”朱對說:
謠言止於公開和明智。
我們應該在第壹時間用真相殺死謠言。公眾壹定要仔細鑒別,不要盲目轉發。
“要科學界定謠言和謠言與學術討論的區別。有些言論屬於造謠,有些屬於造謠,有些本來就是正常的學術討論。壹些有專業背景的人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馬軍表示,涉及到高度關註和爭議的問題,有關各方都應該負起責任,協助公眾科學認識,不要讓公眾產生誤解。
匡文博認為,並不是所有的謠言都是惡意的,大多數人只是不知道真實情況。“壹旦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我們應該在第壹時間用真相殺死謠言。謠言止於公開,公開透明才是應對謠言的根本之策。在事件真相清楚的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公布真相,以扼殺謠言。”
馬軍告訴記者,及時公開政府自身掌握的信息,可以遏制很多謠言。所以,做好預案,抓住關鍵時間節點,拿出權威聲音,也是環保部門正在做的工作。
唐傑建議,可以整合辟謠信息平臺建設,依托基層治理體系,建立分類治理、有效應對的辟謠機制。對於急需澄清的問題,不能只是在官網或者主流媒體上發布壹個通知,而是要利用各種社會新媒體渠道進行造謠。同時,加強與社會組織的溝通,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優勢,參與辟謠工作。
“提高政府相關部門的公信力,提高公眾的批判能力,也有助於遏制謠言的傳播。”匡建議,政府部門應利用這壹法律,及時總結和公布謠言的異同和識別謠言的方法,以增強公眾的識別能力。謠言往往表現出來源模糊、整體失實、細節捏造、事實誇大、斷章取義等特點。公眾在遇到此類信息時,壹定要仔細鑒別核實,不要跟風或盲目轉發。
馬軍建議,做好環保科普工作,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將相關知識納入教育內容,社會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普及知識。“環保科學不能高,要采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