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
簡介:
魷魚,俗稱犁狗、拉拉魷魚、帕巴狗、土狗崽(西南)、白蠐螬(杜比子),東北叫拉拉魷魚、迪拉魷魚;江浙壹帶,田小狗,又叫剪羅仔(臺語扒手的意思)。它們被稱為四川土狗。為地下昆蟲,體型由小到大,其中螻蛄短腹蝽MA&:張,2011最小(體長;4cm);分類學上屬於蟋蟀總科,獨立屬於螻蛄科。這種昆蟲身體呈紡錘形,前腳有特殊的挖足,雌性缺少產卵器。雄性生殖結構簡單,通過翅脈(雄性翅有發聲結構)可以識別雌雄。世界上有2亞科6屬110種,1化石亞科,包括5個化石屬和5個化石種。在中國,屬於螻蛄門的螻蛄亞科螻蛄種只有1。螻蛄牙醫楊1995和臺灣螻蛄1930)。
形態特征:
體長圓形,淺黃褐色或深褐色,全身密被短而柔軟的毛。雌蟲長約3厘米,雄蟲略小。杉木前尖後鈍,頭部大部分被胸板覆蓋。觸角呈絲狀,到達胸部後緣,在節點1處展開,在節點2以下變細。復眼,1雙,橢圓形,黃褐色;復眼內側後方有3只明顯的單眼。嘴發達,會咀嚼。胸部背板硬腫,呈橢圓形,背部中央有1凹陷的縱溝,長約5毫米。2對翅,前翅革質,短,黃褐色,僅及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後翅大,膜透明,淡黃色,翅網狀。休息時,它們像尾巴壹樣卷曲折疊,超過腹部。足有3對,前腳特別發達,基關節大而圓,腿關節強而略扁,脛關節平而硬,尖端有4顆尖平齒,上二齒大而可動,形成挖足,適於挖洞穴和隧道。後腿關節較大,脛腓骨關節背面內緣有3 ~ 4個活動棘。腹部呈紡錘形,背部褐色,腹部蒼白,呈黃褐色。最後兩個關節的背部兩側有向內彎曲的剛毛,最後壹個關節上生有兩根尾毛,突出於體表。
生活習慣:
(1)成長期
北方兩年發生1代,南方發生1代,成蟲或若蟲在地下越冬。清明後升到水面移動,在洞口可以頂起壹個小小的虛丘。5月上旬到6月中旬,是最活躍的時期,也是第壹次危害的高峰。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向地下移動,6月至7月為產卵高峰期。9月份,氣溫下降又回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6月中旬65438+10月後逐漸深入土壤越冬。石窟白天臥,晚上出,晚上9 ~ 11最為活躍,尤其是在氣溫高、濕度大、天氣悶熱的夜晚。在早春或深秋,由於氣候涼爽,它只在表層土壤中活動,不在地面上活動,常常在炎熱的中午潛入深層土壤。螻蛄有趨光性,對甜味物質有較強的趨性,如半熟的小米、油炸豆餅、麥麩、馬糞等。成蟲和幼蟲都喜歡松軟濕潤的壤土或砂壤土,20cm耕層土壤含水量大於20%,小於15%時活性減弱。當氣溫為12.5 ~ 19.8℃,20厘米土壤溫度為15.2 ~ 19.9℃時,最適合蟋蟀生長。當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它會潛入深層土壤。
(2)繁殖期
螻蛄是不完全變態,完成壹代大約需要三年時間。成蟲或較大的若蟲在土穴中越冬,次年4、5月開始活動,危害玉米等作物的幼苗。若蟲逐漸長成成蟲,繼續危害玉米。越冬成蟲6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初孵化,初孵和幼蟲聚集,3齡為害分散。到秋季,它達到8-9齡,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若蟲的恢復活動在次年春季繼續為害,秋季達到12 ~ 13齡後入土越冬。第三年春天有活動。夏季若蟲發育成成蟲,成蟲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