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醫生也在強調癌癥患者需要補充營養,但是有四個誤區是應該盡量避免的,否則不但不利於疾病的恢復,反而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營養不良會更加嚴重,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誤區1:不吃比吃了吐了好。
有些癌癥患者在接受化療或放療後會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感覺自己總是沒有食欲。沒過多久,勉強吃下的食物都被吐了出來。人們認為不可能吸收這樣的營養,以為吃了會吐。還不如不吃,感覺不那麽難受。
但實際上,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營養,患者更容易出現虛弱和疲勞。患者不能過分依賴醫生開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是壹定數量的人可以補充的。只有病情嚴重,自己吃不下的病人才會用營養素。能自己吃飯的患者,還是應該通過吃飯來補充營養。把食物做得更加精致美味,少吃多吃,總會吸收壹些營養。
誤區二:身體虛弱,肆意進補
很多患者會花很多錢買很多滋補品、人參等。因為他們身體虛弱,從而維持他們的營養需求。還有人在網上看靈芝抗癌,冬蟲夏草可以增強體質,所以每頓飯都吃。錢包空了,身體卻看不到進補的效果。
問題的關鍵在於,癌癥患者需要良好的補充,但補充需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有很多人為了補身體,天天吃人參,天天吃靈芝,人體內的環境平衡被打破,導致更嚴重的後果。醫生提醒,患者的正常飲食已經能夠維持患者的身體需求,合理的營養配比比吃多少珍貴的藥材都有用。
誤區3:營養在湯裏。每天每頓飯都要喝湯。
中國人的湯文化也流傳了很久。大多數人的營養都在湯裏。每當他們看望病人時,都會帶壹杯老母雞湯或者鴿子湯,希望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健康。但如果天天喝湯,恐怕就不好了。
首先,湯裏的營養種類少,腫瘤患者很難吸收湯裏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而且,大部分肉湯含有高嘌呤值。如果有高尿酸或代謝問題的患者飲用,還可能誘發痛風,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誤區四:癌癥患者不吃肉,但每天都吃素。
頭發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癌癥患者都是素食主義者。他們認為補充營養不應該吃肉,會影響恢復。這樣的誤解還會影響人體內不完全的營養補充,對疾病的恢復沒有幫助。正確地說,癌癥患者的補充營養裏沒有頭發。只要對這類食物不過敏,就可以放心食用。
肉、魚、蝦等優質蛋白質是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修復組織和細胞也需要這些優質蛋白質。每天均衡攝入營養,葷素搭配,更容易改善營養不良。
給癌癥患者補充營養,這四個誤區要盡量避免。贏了就趕緊換,不然對病情恢復不利。正確的飲食應該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可以多吃魚、禽、蛋奶等優質蛋白質,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此外,癌癥患者的飲食應盡量清淡,避免刺激性油膩食物,增加人體消化代謝負擔。對於接受化療和放療的患者來說,油性和刺激性食物更容易影響食欲和進食。
如果癌癥患者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的問題,可以選擇少吃多餐。每餐不必吃得太多,但壹天中營養攝入均衡分配後可以少吃多餐,不易引起腸胃不適,營養吸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