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若是壹座城市的面子,那麽,隱匿鬧市的菜市場便是它的裏子。菜市場就是壹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中心,這裏是人情與美食聚集地,容納了這座城市的風味和煙火氣息。
從上世紀20年代起,廈門陸陸續續曾有九大菜市場,見證了老廈門繁華市井的脈脈溫情。
第壹菜市場
老廈門人口中的老城市場、城邊市場,位於中山路古城東路路口。
第壹菜市場如今已然不是原貌,變成了“閩南特色食品街”,只有保留下的市場招牌可尋蹤跡。建於1928年的第壹市場是歷史上有據可考形成最早的農貿市場。
第二菜市場
如今只聞“二市站”,卻不知其實是由第二菜市場而得名。曾給廈門市民留下過溫暖記憶的第二菜市場被壹座高大的美仁宮大廈取而代之,底層開設的“美仁宮菜市場”其實就是二市的延續,而邊上的溪岸路花鳥市場更廣為人知。
第三菜市場
位於廈港碧山路壹帶、思明南路與民族路之間。市場已消失,原址落成居民樓,市場也移至對面變成“碧山路菜市場”。如今只有壹家出售肉松肉幹的商店,起名“香貢貢三市分店”,堅持著這份歷史記憶。
第四菜市場
位於思明北路源通中心南面、思明北路與開元路中間,市場已消失,舊址只剩下沿街店面墻上的門牌留有記憶。
唯壹保留下來的記憶可能是思北特香包了,這間20多年的老店仍然開在第四市場路口,每天仍有許多老廈門人會買幾條新鮮出爐的“特香包”帶回家。
第五菜市場
曾經的第五市場位於廈門老城鬧市中心,在中華電影院後面小巷裏,藏在中山路的主要商圈來雅百貨周邊,那裏過去有人叫“上海街”。
1941年廈門淪陷期間出版的《新廈門指南》中,第五市場已經神秘消失,具體原因也難以考證,本應最熱鬧的第五菜市場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第六菜市場
位於泰山路與水仙路、釣仔路交匯處,曾經繁華的第六菜市場是現存外觀最完整的。民國時期,廈門老市場如今也已消失,整座建築已變為住宅,樓下零星有些攤販和菜農在叫賣。
第六市場連接泰山路,仍保留了民國時期原汁原味的建築風貌,沿路建築的立面裝飾帶有濃濃的南洋風情。
第七菜市場
位於大同路與思明東路之間,仍在營業的老市場,每天清晨總有老廈門會坐著公交車買菜。八市買海鮮,七市買菜,已經成為老廈門人的通律,兩個市場的距離也不遠,都在大同路上。
第八菜市場
位於開禾路口壹帶,有人這樣總結:“騰躍於鬧市海港,愛在舊城窄巷。”八市是廈門現存最古老菜品最豐富的菜市場,更是美食饕餮藏身之所。
八市成為廈門島內最大的農貿菜市場,也是九大菜市場中保留最完整貨品最齊全的菜市場,與廈門大多老市場由於現代化超商的興起而逐漸萎縮相比,八市實現了逆生長,華麗時尚是廈門的基調,而鮮活熱烈,甚至江湖義氣就是八市。
第九菜市場
位於思明南路與定安路交匯處,市場已消失變身老虎城海鮮美食街,附近有重要商圈中華城。
關於九市的歷史記載並不多,最後壹次出現在報紙上,是《廈門日報》1957年1月15日曾報道《第九市場面貌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