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中秋節的習俗這壹天,老北京有中秋節、拜三官、盆景節、燒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羊等民俗。
老北京中秋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祭奠五代故人,以示“慎追遠”。清代《京隋季華》載:“中元節前墓如墓明。”清代《景帝歲時紀勝》也說:“中元節勝於清明。綠樹的枝頭,綠草的枝繁葉茂,蟬鳴的鳥鳴,樂於助人遊。”
壹般來說,祭祖儀式會在皇宮的祠堂裏舉行。民間有多種形式的祖先崇拜。有的人去墓地燒錢燒紙,有的人在家以裝有金銀紙錠的包裹為主旋律,用三碗餃子或其他水果作為祭品,進香後在門外燒包裹。據明代《帝都風光略》載:“上墳如清明,或作小包過去,祭祀剛過,須掘墓促織。如果妳裝滿了袋子,妳就會快樂。”說明自元明以來,中原帶著秋遊的性質去掃墓。初秋時節,對孩子來說,和全家壹起掃墓無疑是壹次旅行,孩子們早已忘記了“鬼節”。
老北京中秋習俗:晚上點河燈、荷花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老北京的又壹個傳統元宵節。
河燈歷史悠久。阿明劉若愚所著《明故宮史》記載:“七月十五日,中秋,甜品屋供品,西園設河燈。”西苑是前三海。河燈也是荷花燈,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給死人翻身的習俗。
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荷葉和壹些上好的蠟燭做成的。當時還用西瓜、南瓜、紫茄子把中心挖空,插上壹些上好的蠟燭。這些燈被送到河邊,自然順流而下,形成壹排“水上燈”,隨著水波蕩漾,燭光映著繁星相映。當時,北京的什剎海、北海、積水潭、泡子河、東直門外的二閘、雨荷、護城河等地燈火通明,人們在月下歡聚壹堂,熱鬧非凡。電視劇《壹家四代同堂》中,齊老人在河邊熄了壹盞河燈,為死者翻身,真實再現了老北京的中元節習俗。
蓮花燈是壹種用絲綢、絲線、彩紙或玻璃制成的燈籠,形似蓮花。掛燈籠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每逢圓明園七月十五的夜晚,乾隆皇帝和他的後妃們都會到西方風景的“迷宮”裏,觀看宮女們提著絲綢做成的蓮花燈籠在迷宮裏行走。民國時期,七月十五點蓮花燈也是必須的習俗。四合院和畫院的孩子都有壹盞蓮花燈。市場中的各種市場——東安市場、龍符寺、崇文門花市、天橋、什剎海荷花市場等,從七夕開始賣蓮花燈,他們的燈籠是用彩紙蓮花瓣或鳥獸如鶴、鷺做成的各種花籃,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荷葉燈在普通市場和胡同裏的小店裏極其便宜。這些燈在外觀上類似於河燈,除了壹些棍子和繩子。有的窮孩子還用大艾樹紮香頭,或者用蓮藕塞香頭,而不用蓮花燈。更絕的是,茄子燒起來頭香,叫“茄燈”;把蠟插在西瓜瓢裏燒,就叫“西瓜燈”。
老北京中秋節的習俗:農歷七月十五送羊,又稱“送羊節”。漢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是吉祥的。”在甲骨文的甲骨文中,又叫“羊過吉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總是代表著吉祥。
在老北京和華北的農村,流行著老大爺們在七月十五給小侄子們送活羊的習俗。傳說這個習俗與沈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沈香為救母親劈山後,想殺死虐待母親的二郎叔叔。為了重建兄妹和伯侄關系之間的友誼,二郎在每年的7月15日送給沈香壹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和沈香的母親“楊”的姓氏的諧音,使兩家團圓。從此民間就留下了送活羊給我舅舅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送壹只羊給對岸。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婚姻,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的星座,感情組合,看到另壹半,八字計算,名字速配,人生運勢,復合機會。可以點擊底部壹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