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辨證要點
1.區分外感病和內傷:外感病多為新發疾病,起病急,病程短,多在天氣變化受涼後突然發病。常伴有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癢、頭痛、全身悲傷、惡風惡寒、發熱等癥狀。內傷咳嗽多為久病,起病緩慢,反復發作頻繁,病程較長,常伴有其他內臟疾病,如乏力、胸痛、少食便溏、邪盛等。
2.區分咳嗽聲和發作時間:強度高的咳嗽聲屬於實證,強度低的咳嗽聲屬於虛證。咳嗽聲嘶、病情急、病程短為外感咳嗽;病情緩慢,病程較長的老年人屬於虛證。早晨咳嗽加重,咳嗽重濁,咳嗽減輕,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下午咳嗽加重,或夜間單咳,咳略短,多為肺燥陰虛所致。夜間咳嗽加重,氣短或伴有哮喘者,為慢性咳嗽引起的哮喘虛寒證。
3.痰的顏色、性質、數量:痰少或咳數千次無痰者,多屬燥熱陰虛之證。痰多往往屬於痰濕、痰熱或虛寒證。痰白稀屬於風寒;白稠痰濕;痰黃黏,屬熱。
二、辨證選藥
1.風寒咳嗽:咳嗽重,痰薄白,咽部癢,常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四肢酸痛,舌苔薄白,脈浮或緊。用藥:1方靜顆粒(藥店有售,下同),每袋12g,每次1袋,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2粒,每袋15g,每次1袋,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如果風寒咳嗽伴有哮喘和痰多,應服用紫蘇姜奇丸。每次服1丸,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2.風熱咳嗽:咳出濃痰,痰黃或稠,咳嗽時出汗,常伴鼻塞、鼻黃、口渴、咽幹、咽痛、頭痛、四肢酸痛、風惡、體熱、舌苔薄黃、脈浮。用藥:1風熱感冒;中藥,每袋18g,每次1 ~ 2袋,每日三次,用涼開水沖服。銀翹解毒片每次服用4 ~ 8片,每日2 ~ 3次,用涼水沖服。3川貝清肺糖漿,每瓶100 ml,每劑口服10 ~ 20 ml,每日3 ~ 4次。
如果風熱咳嗽伴有氣喘、痰多,需服用止嗽定喘口服液,每瓶100 ml,每次10 ~ 15 ml,每日三次。
3.燥熱咳嗽:幹咳無痰或痰少粘,或痰中帶血絲,口鼻幹燥,咽幹痛癢,舌紅,黃幹苔薄,脈浮或數小數。
用藥:山百合固金丸,每次9g,每次1 ~ 2粒,每日2 ~ 3次,溫開水送服。1秋驪潤肺膏,每瓶200g,每次10 ~ 20g,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慢性咳嗽,面色蒼白,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脈弱,屬氣虛咳嗽證。宜分別用人參15 ~ 25g,黃芪15 ~ 25g,水煎取汁服藥。
忌辣、香、燥、肥及過寒之品,並應戒煙。
非處方咳嗽
安舒片
[組成]浙貝母、百部、前胡、桔梗、半夏(制)、陳皮、甘草。
主治:止咳化痰。用於咳嗽和咳痰。
[使用說明]
1適用於痰濕咳嗽,表現為反復咳嗽,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或灰。
2、肺膿腫、肺心病、肺結核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長期服用應咨詢醫生或藥師。
4用藥期間,如果患者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或喘息、氣短,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痰由白轉黃者,應去醫院治療。
5忌辛辣油膩食物。
陳二合劑、藥丸、濃縮藥丸
[組成]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
主治:祛濕化痰,理氣和胃。可用於治療痰濕壅盛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憋氣。
[使用說明]
1適用於痰濕咳嗽,表現為反復咳嗽,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或灰。
2、肺膿腫、肺心病、肺結核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長期服用應咨詢醫生或藥師。
服藥期間,如果患者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或患者出現氣短,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應去醫院就診。
5忌辛辣油膩食物。
杏仁
[藥物組合物]杏仁水、百部流浸膏、遠誌流浸膏、陳皮流浸膏、桔梗流浸膏、甘草流浸膏和蔗糖。
主治:祛痰止咳。用於痰阻肺,咳嗽痰多。
[使用說明]
1適用於痰濕咳嗽,表現為反復咳嗽,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或灰。
2、肺膿腫、肺心病、肺結核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長期服用應咨詢醫生或藥師。
4用藥期間,如果患者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或喘息、氣短,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或痰色由白轉黃,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5忌辛辣油膩食物。
止咳祛痰顆粒
[成分]桔梗、百部、苦杏仁、鹽酸麻黃堿。
主治: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用於感冒,咳嗽和哮喘。
[使用說明]
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心病、肺結核、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慎用。
3用藥期間,如果患者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或患者出現氣短,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應去醫院就診。
4忌辛辣油膩食物。
其他制劑:桔梗東華片、洪菊譚可湯膏、口服液、遠誌糖漿、八味檀香散、二木清肺丸(二木丸)、清肺化痰丸、清肺貨殖膏、片、清氣化痰丸、濃縮丸、祛痰靈口服液、三蛇膽川貝片、三蛇膽川貝膏、糖漿、止咳洪菊口服液、止咳洪菊丸。
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