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是指血漿脂原濃度超過正常範圍,血漿脂蛋白超過正常高限時稱高脂蛋白血癥。由於大部分脂質與血漿蛋白結合而轉運全身,故高脂血癥常反映了高脂蛋白血癥。高脂血癥臨床上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罕見,屬遺傳性脂質代謝紊亂疾病;後者多為未控制的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綜合征、黏液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膽汁性肝硬化等疾病所伴發的並發癥。根據WHO標準,可把高脂蛋白血癥分成Ⅰ、Ⅱ、Ⅲ、Ⅳ、Ⅴ五種類型。
壹、病因病機高脂血癥是現代醫學的病名,是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中醫學無此病名,也無類似記載。但從多年的臨床實踐觀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和人體陰陽消長失衡而產生濕濁、瘀濁有關。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大多數高脂血癥患者並無任何癥狀和異常體征表現,常常是在進行血液生化檢驗(測定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時被發現。
(1)Ⅰ型:極罕見,屬遺傳性。在肘、背和臂部可見疹狀黃色瘤;甘油三脂很高(>2000mg/dl)時,眼底可出現脂血癥視網膜;肝脾大,其大小程度隨甘油三脂含量而改變;腹痛反復發作。
(2)Ⅱ型:高B脂蛋白血癥,顯性遺傳,本型比較多見。其主要Ⅰ臨床表現為眼瞼部有黃色瘤、肌腱黃色瘤及皮下結節狀黃色瘤;早發動脈硬化,約60%以上病人在40歲以前即有心絞痛等動脈粥樣硬化表現。
(3)Ⅲ型:較少見,家族性,隱性遺傳。病人常在30~40歲時出現扁平狀黃色瘤、結節性疹狀黃色瘤和肌腱黃色瘤,早發冠狀動脈及周圍動脈疾病,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約40%患者可有異常葡萄糖耐量。
(4)Ⅳ型:臨床上非常多見,常於20歲後發病,可為家族性,顯性遺傳。其特點是內源性甘油三脂異常增高,有肌腱黃色瘤;皮下結節狀黃色瘤;皮疹樣黃色瘤及眼瞼黃斑瘤;視網膜脂血癥;進展迅速的動脈粥樣硬化;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多數有異常的糖耐量。
(5)Ⅴ型:為Ⅰ和Ⅳ型的混合型,可同時具有兩型的特征:常於20歲以後發病,常繼發於急性代謝紊亂,也可為遺傳性。
2.診斷本病診斷主要依靠化驗,檢查方法包括血清外觀、血脂測定、紙上電泳及葡萄糖耐量試驗等,其中以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為常規測定。
(1)高膽固醇血癥: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增高,超過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
(2)高甘油三酯血癥: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過1.70mmol/L,而總膽固醇含量正常,即總膽固醇
(3)混合型高脂血癥: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總膽固醇超過5.72mmol/L,甘油三酯超過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壹膽固醇含量<
9.0mmol/L。
三、辨證施治
1.脾虛濕盛型
辨證體型豐滿,四肢倦怠,腹脹納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滑。
施治燥濕健脾。
方藥蒼術、厚樸、白蔻仁各12g,藿香、澤瀉各9g,茯苓15g,薏苡仁20g,陳皮、桂枝、石菖蒲各10g。
2.濕熱壅滯型
辨證煩渴,發熱尿少,身重,腹大浮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施治清熱利濕。
方藥金銀花15g,荷葉9g,連翹、草決明、虎杖各12g,澤瀉10g,茯苓20g。
3.肝火熾熱型
辨證口苦煩躁,面紅目赤,胸脅脹滿,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施治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草、澤瀉、黃芩各10g,山梔子12g,柴胡9g,木通6g,車前子、石決明各15g。
4.陰虛陽亢型
辨證頭暈耳鳴,少寐多夢,肢體麻木,口渴。舌紅苔黃,脈弦細。
施治育陰抑陽。
方藥天麻、鉤藤、梔子各10g,生地18g,生決明15g,桑寄生、川牛膝、玄參、白芍、麥冬各12g。
5.氣血瘀滯型
辨證胸悶氣短,或胸痹心痛,痛有定處。舌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弦。
施治行氣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桃仁、紅花、赤芍、桔梗、牛膝各12g,川芎、枳殼、柴胡各10g,甘草6g,生地18g。
6.肝腎陰虧型
辨證體倦乏力,腰酸腿軟,年邁體弱,耳鳴眼花。舌紅苔薄,脈沈細。
施治益腎填精。
方藥何首烏、麥冬、沙參、菟絲子、桑寄生各12g,生地18g,枸杞子、黃精、杜仲各15g,黑芝麻20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銀杏葉沖劑、山楂精降脂片、大黃廑蟲丸、首烏降酯片、降脂沖劑、消脂護肝膠囊、羅布麻沖劑、羅布麻膠囊。
2.驗方
(1)茵陳30g,生山楂15g,生麥芽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3個月。
(2)生首烏30g,澤瀉15g,柴胡10g,大黃(後下)、紅參粉(分沖)、三七粉(分沖)各3g,水蛭粉2g。日1劑,水煎400ml,2次分服,晨起空腹1次,晚臨睡前口服1次。
(3)當歸、黨參、麥冬各15g,川芎、赤芍各12g,炮附子、五味子、桂枝、降香各10g,丹參25g,生苡仁、生黃花各30g,三七粉2g(開水沖服)。
(4)取田三七末適量,每日3次,每次0.6g,飯前服,連服1~2個月。
(5)取首烏片適量,每片0.25g,每次口服5~6片,每日口服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五、調護
(1)飲食控制是本病治療的基本措施,總原則是註意限制總熱量,使體重正常。
(2)Ⅰ型壹般只需低脂飲食;Ⅱ型宜采用低膽固醇飲食、低飽和脂肪酸飲食並加用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等;對內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點限制總熱量及糖,減輕體重。
(3)精神放松,身心愉快,增強運動和體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