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飯
臘梅初開花時,鍋裏的粥是香的。酒泉習俗每年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飯”,又叫“八寶粥”,因為它是由八種谷物和水果做成的。
每年臘八那天,家家戶戶都吃臘八粥。傳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他為地主放牛,饑腸轆轆。壹次,他在小屋裏發現了壹個老鼠洞。他眼睛壹亮,心想:抓只老鼠來充饑吧!於是,把手伸進洞裏,摸到的是壹只老鼠的“糧倉”。有大米,豆類,紅棗和小米,各種五谷雜糧。他把這些五谷洗凈,煮了壹鍋粥,味道鮮美,香甜可口,成了壹頓美餐。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做了皇帝。他整天享受美食,覺得索然無味,想換換口味。有壹天,他突然想起從老鼠洞煮粥的事,就命廚師用各種五谷雜糧煮粥。這壹天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吃了以後非常高興,就把這種粥命名為“臘八粥”。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臘八粥本來就是寺廟裏的時令食品。《花夢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十二月初八,寺廟舉行浴煮會,送七寶五味粥給弟子,稱為臘八粥。家家戶戶用什錦水果熬粥,天天吃。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為道的日子。寺廟修行時,都遵循佛陀出家為道前,向牧女獻乳糜的程序,並為神取鮮果粥,以示虔誠。因此,人們以節日加餐的傳統命名方法,將這種粥稱為“臘八粥”。
“臘八粥”不僅香甜可口,還能潤胃生津,因此頗受人們喜愛。到了明代,“臘八粥”成為皇帝賜給大臣們的壹種食物。到了清代,“臘八粥”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時令家庭小吃。清朝的道光也寫過壹首詩《臘八粥詩》:“日升歸大路,粟與粥豆同煮;節上獻壹枝佛箭,是真心的,默默願金光普照,溢香溢香,瓜果蔬菜紛紛堆砌,* * *品佳品達妙門,妙門芬芳馥郁,傳蓮火炬。幼稚又豐滿,還打了街上的蠟鼓。”
酒泉民俗,每年臘月初八,家家戶戶煮臘八粥。原料有大米、小米、糯米、核桃仁、板栗、紅絲、黑絲、紅糖、花生仁、桂花等。以前因為農民窮,在臘八那天,早餐只能用各種豆子和素面做豌豆飯,叫冰塊,在每塊地裏撒冰塊和臘八飯。“天工天目請她吃飯,壹畝三分地打壹石”這句話在散落的人群中念著。這些飯菜散落在田野裏,成為野鳥的佳肴,所以民間流傳著“羊(望)晴,牛是夏,大嘴老烏鴉是巴拉巴”的俗語。
來看看做法吧!
原料:粳米500克,糯米50克,臘肉250克,花生50克,豆腐幹40克,紫菜20克,白蘿蔔80克,白菜梗50克,花椒3克,姜片10克,精鹽10克。
方法:1。將臘肉洗凈,切成小塊。白蘿蔔、海苔、豆腐幹、白菜梗洗凈,切成小塊。粳米、糯米、花生分別洗凈。2.將炒鍋大火燒開,加入水、臘肉、姜片,燒開後撇去浮沫,放入海帶絲、花生,用勺子推壹下,煮5分鐘左右,再放入豆腐幹、白蘿蔔、大白菜梗,攪拌均勻,煮至所有原料變軟,撒上胡椒粉、鹽拌勻,小火煮至幹飯熟。
小貼士:烹飪時,先煮臘肉,再加入海帶和花生。稍煮後,加入米飯、豆腐幹、白蘿蔔、白菜梗和調料,使其成熟壹致。
特點:這種米飯食材豐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這是壹種,它是鹹的,我不喜歡鹹的食物,我有壹個甜的,這是第二個。
1.紅棗洗凈,去核,切成1 cm大小的方塊。
2.用刀咬壹口荸薺和栗子,煮熟去殼,把肉切成丁。
3.糯米、粳米、小米、糯米、紅豆不要用清水洗凈,放入大鍋中,加入清水、紅棗、小米、荸薺,慢慢煮,不時攪動鍋底。
防止底部被燒焦。粥煮好後,加入紅糖、桂花鹵水、玫瑰鹵水拌勻。
4.將粥分別放入碗中,加入青絲、紅絲、花生仁、葡萄幹、瓜子仁、核桃仁,做成各種圖案,撒上白糖。
[過程鍵]
1.臘八粥,除了主料糯米,其他輔料可根據當地特色選擇。補八種,就算正宗風味了。
2.花生、葡萄、瓜子、核桃也可以煮粥。
3.用白糖撒上“福、祿、壽、”字樣,以示吉祥。
4.家庭生產,酌情減少。
[風味特征]
在臘八節,中國人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為道的日子。因此,古代佛教寺廟經常在臘八節舉行誦經,並沿襲佛陀出家為道之前壹位牧民獻乳糜的傳奇故事,取香榧和水果為佛陀煮粥,名曰臘八粥。現在,人們用自己收獲的幹谷物煮臘八粥,慶祝壹年辛勤勞動的成果,祈求來年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