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桃炭疽病:楊桃葉、枝、花、果均可被害,是楊桃常見病害。被害果實表面初生暗褐色圓形小斑,逐漸擴大後內部組織腐爛,並發出酒味,表面產生許多朱紅色黏質小點,嚴重時全果腐爛。危害枝條時,病部呈褐色,局部壞死。葉片染病病斑為紫色小點,葉片脫落。本病由真菌感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枝、葉、果上越冬,特別是在遲熟及遺留在樹上的果實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從果實、枝葉的傷口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溫高濕的天氣發病較多。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園。采果後清除遺留在樹上的小果和地上的落果、爛果,深埋土中,樹冠內外及地面噴40%膠體硫300倍液,以減少初侵染菌源。②加強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樹體抗病力。③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16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每隔10~15天壹次,***噴2~3次。④采果時要輕采輕放,避免果實受傷,阻止病菌侵入。
2.楊桃赤斑病:又稱褐斑病。在廣東、廣西、福建楊桃產區發生極普遍,從4月份新梢抽發至12月均有發生危害。主要危害葉片,引起葉片壞死、早落。本病只危害葉片,發病初期在葉片上有微小而周緣不明顯的黃點,逐漸擴大變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在3~5毫米。發生於葉緣的病斑多呈半圓形,赤色,周緣有不明顯黃色暈圈。有時病斑中部呈暗赤色或紫褐色,邊緣赤色,斑外有黃圈,最後病斑中部轉為灰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壞死幹枯,脫落成穿孔。濕度大時,病斑表面長出不明顯的灰色黴層。本病由真菌感染所致。以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翌年4月產生分生孢子,利用雨水和風傳播,從萌芽管侵入楊桃葉片,並產生病斑,病斑又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再傳播,再侵染,病害得以擴展蔓延。
防治方法:①保持果園通風透光,控制氮肥施用,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樹體抗病力。②冬季清園,清除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果園噴40%膠體硫300倍液,減少越冬病菌。③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500~700倍液、40%硫磺膠懸劑300倍液。
3.楊桃枯萎病:近年新發現的病害。幼苗或幼樹發病,初期葉片在中午萎蔫,夜間恢復正常,隨著病情加重,葉片不能恢復正常,葉片逐步脫落;根系減少,細根變黑腐爛;莖幹橫切面可見木質部變褐壞死。本病由尖孢鐮刀菌感染所致,只侵害楊桃。本病菌是土壤習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病菌從楊桃根部感染而引起發病。帶病苗木和沾有病土的種苗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隨灌溉水和農具等也可傳播。土壤黏重、酸性較大、常積水或排水不良及傷根能促進本病發生。發病高峰在每年10~11月。
防治方法:①加強檢疫,防止病苗向新發展區擴散。②種植抗病品種,選擇無病地區種植無病苗。③病情嚴重的果園,處理病株和土壤後種植其他作物,對殺死土壤中的病菌有良好的效果。④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集中燒毀,並在果園內撒施大量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