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黑色菌蓋能吃嗎
竹蓀分為竹蓀蛋、竹蓀菌蓋、竹蓀裙和竹蓀菌柄四類,每個竹蓀品種均可烹調成上百種菜肴。
竹蓀菌蓋又稱“植物毛肚”,素炒竹蓀蓋,吃起來就象吃炒真毛肚壹樣。“竹蓀芙蓉雞片湯”、“推窗望月”等菜肴還是國宴上的珍品。
這是竹蓀最貴的地方。。可以吃呦。。不過上面遺留的竹蓀孢子要洗幹凈喲~~
但是壹般人都是去掉菌蓋後食用的,因為菌蓋上有味道吃不習慣。
竹蓀食用禁忌是什麽
1.竹蓀性涼,脾胃虛寒者、腹瀉者不宜多吃。
2.在眾多的竹蓀品種中,有壹種黃裙竹蓀,也叫雜色蓀,菌裙的顏色為橘黃色或檸檬黃色,這種黃裙竹蓀有毒,不可食用。
竹蓀怎麽種植
1、菌種選擇與制作
目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品種較多,宜選用發菌快、出菇早、產量高,且幹品品味較高的優良品種,而且還應選擇接種1年可連收2--3年的品種。
原種和栽培種制作配方:木屑或棉籽殼76%,麥皮20%,白糖1%,石灰粉2%,過磷酸鈣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料水比例為1∶1.2,pH值5.5--6。料拌好後裝瓶,要求下松上稍實,中間打洞,置於1.5千克/平方厘米壓力下滅菌2.5小時,待培養基冷卻至25℃時可接種,接完種置於22--24℃通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70--80後可用做擴大培養和栽培用。
2、栽培季節與場所選擇
紅托竹蓀要求在偏陰濕環境下生長,栽培地應選擇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區,時間以2--5月、9--11月為宜,最適宜溫度在20--26℃。
室內栽培采用地下或搭架兩種方式,栽培架搭2--3層為宜,每層高60厘米,寬1.3米。室外則選背陰處、土壤肥沃、半沙質酸性的田園地,無沙質土壤也可,但要另覆蓋腐植土加沙質土壤。栽培場所還應搭蓋近全陰閉或全陰閉高2米的遮陽棚。
3、培養料的配制及處理
易腐爛的原料會使紅托竹蓀的菌蛋缺乏營養而萎蕾、死蕾,因此培養料要求新鮮、幹燥。木材最好加工為長10--12厘米規格。雜竹、毛竹片可砍為長50厘米壓裂後使用。培養料中的竹料比例應在30%以上,但竹絲、竹屑因保水性差不宜使用。原料下種前先用5%石灰澄清水浸6--7天,再用清水浸2天後清洗幹凈,使pH值降至6--6.5後撈起備用。也可用發酵法,讓原料浸透水後堆成高1.2米,寬2米的發酵堆,覆蓋薄膜,待中心溫度高達65℃時翻堆,壹般每7天翻土次,待原料腐熟呈褐色、無氨臭味時便可使用。
4、栽培方法
播種前10多天噴1000倍甲胺磷農藥水溶液加30%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滅蟲滅菌。播種前2--3天把田園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寬1.3米的畦床。播種時把未幹的混合培養料鋪4--6厘米厚,然後播菌種,再鋪8--10厘米培養料,再播菌種,第三層鋪2--4厘米厚,即覆以腐植土4--6厘米,腐植土需先滅蟲滅菌,土質含水量保持不幹不濕。之後,再蓋上2厘米厚微濕的竹葉、茅草或松針葉,最後蓋膜保溫保濕發菌。每平方米計用幹料20--25千克,菌種3--4千克,要求播種過程中菌種不碎並嚴格避光。
5、科學管理
播種後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5%--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前15天不必噴水,7天後每3天揭膜通風30分鐘,溫度超過30℃時也應揭膜,夜間蓋上。